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台灣清雲科技大學教授)「大學本國語文(大一國文)課程定位、定性」學術研討會國立聯合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華語文學系主辦國立聯合大學共同教學中心協辦教育部指導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第1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9页2007年4月27日(周五)9:00am-17:00pm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台灣清雲科技大學教授)摘要大一國文之創新教學,非僅限於一節課或一周等較短期限內所進行之正式教育活動。亦非將教學概念窄化為班級教學內,教師的教學動作;認為教學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作,或教師在班級中的教學技能。而係以「教學是施教者以適當的方法,增進受教者學到有認知意義或價值的目的之活動。」本文以教授大學國文30年、擔任台灣中等教育(7~12年級)國文師資培育指導教授10餘載之實務經驗,佐以跨領域學術研究之成果,提出大學國文課改之策略與實踐。全篇包括︰壹、台灣之大學國語文教學現況,貳、革新大一國文教學之策略與方法,參、大一國文課改之教材建設與教學創新舉隅,肆、結語。自課程計畫、教材教法檢視,並提出作法與付諸實踐之成果,俾使中文系教授不再視講授大一國文為「次一等」之師資,進而認識其重要及影響深遠,使師生共學,樂在其中。關鍵詞大一國文、課程計畫、科際整合、教學法、課程統整(curriculumintegration)*本文作者,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碩士、高等教育行政領導學博士。參與台灣大學院校聯合招生、大學學測、文官公職人員錄用閱卷、命題、典試委員二十餘年、中央大學專任教授。現為清雲科技大學專任教授、《清雲學報》總編輯、中央大學國文師資培育指導教授,並講授國文科教材教法。第2页共29页第1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9页「大學本國語文(大一國文)課程定位、定性」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4月27日(星期五)9:00am-17:00pm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清雲科技大學教授)回顧二十世紀教育發展的過程,一言以蔽之︰為一部課程演變史,因為無論哪一教改流派,都在藉助課程的改革而影響教育(李軍,1999)。課程成為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特質及教育實踐的核心。台灣自九十學年(2001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由於傳統的「學科」概念被認為過於分立而缺乏統整,因此將這些學科內容加以整合,並融入人權、兩性、資訊、環保等當代社會新興議題,並改分為︰健康與體育、語文、社會、自然與科技、數學、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七個學習領域(游家政,1999),「學習領域」已取代「學科」或「科目」,成為台灣用以指稱「課程」內涵的新用語。事實上,從學科角度來理解「課程」概念的作法,有悠久且廣泛的歷史。中國古代「詩書禮樂以造士」《禮記》、「孔子以六藝教人」《史記》,漢代以後用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為各級學校主要的課程。在西方,柏拉圖《理想國》一書則闡述︰哲學是最高的學問,其基礎學科則是算術、幾何、天文學、體育、文法學與修辭學,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便設有文法、修辭、邏輯學、算術、幾何、天文與音樂等學科,統稱為「七藝」(sevenliberalarts)(鍾啟泉,1991)。在近代,主張應以無所不知為教育目標之「泛智」(pansophism)教育論者、J.A.Comenius(1592-1670)則認為學校教育除要教導傳統七藝之外,還要加上物理、地理、歷史、年代學、道德學及神學等才算完備(林玉体,1995)。當代教育行政領導者、前芝加哥大學校長Hutchins謂︰「課程應由永恆不變的學問所構成,在中小學階段有文法規則、閱讀、修辭與邏輯,以及數學,在中學階段還包括西方的經典著作。」(1936:82)反觀台灣,海島型之地理環境,影響所及,經濟、教育的變動不居、與時第3页共29页第2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9页俱進,遂成為其生存、發展之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