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探究一、前言課程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透過課程的實施,才能培養學童具備基本生活能力,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並已於九十學年度開始逐步實施,此一跨世紀教育改革工程,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取代「學科本位中心」,「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取代「中央政府統一編輯」等理念;歐用生認為其訴求主要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發展「課程綱要」鬆綁課程、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統整與連貫、增加彈性自主發展學校特色、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等六項,而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營造出學校本位的教育環境。學者羅清水更將此次課程改革定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可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順利與否,關係著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成敗之樞紐。準此,本文首先探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和立論基礎;其次闡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第三探討學校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最後期望藉由問題的呈現,進而提出解決的因應之道。二、學校本位課程之意涵有關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BCD)的定義很多;有些強調課程發展的過程,有些則強調課程發展的結果,有些以學校內的教師參與為限,有些認為應是學校教育人員及家長社區學者專家和學生共同參與,有的認為是學校教材的選擇修正或創造,有些主張是所有學生學習方案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鑑,有的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乃在權力結構的重組,有的則重視整體學校情境的變革(歐用生,民90)。由於大家著重的取向各異,極難有一致的共識,筆者茲綜合各家的看法做如下的定義:學校教育的相關成員包含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分析學校內外情境,建立學校教育願景,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對學校課程進行規劃、設計、實施、評鑑的歷程與結果。這個定義包含了下列的內涵:(一)、其動因可以是學校內部自發,也可以是回應外部壓力或教育當局的命令。(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人員為主導。(三)、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四)、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三、立論的基礎從課程歷史批判的角度來看,全國課程發展方案無法落實課程改革的理想;從民主社會的歸趨來看,課程乃公共事務,應有草根參與、民主決策的過程;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從社會變遷的立場來看,課程是不斷回應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因此,課程發展是持續的動態歷程;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觀點來看,課程發展即是教師發展,教師有參與課程、決定課程的權責;從課程與教育的本質來看,課程發展即學校發展,學校是最佳的課程發展處所施登堯,民89。這五個觀點說明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時之所趨,並提供了其立論的基礎。四、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有許多的種類,本文僅以Skibeck及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說明如下:一、Ski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Skibeck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驟:首先學校必須分析情境,然後依據情境分析的結果擬定適切的目標,同時建構適切的課程方案,接著進行解釋、付諸實施,並進行追蹤與方案的重建。分析情境:情境分析的範圍包含校內與校外兩因素,在學校外部應考量社會系統如社會變遷、家長期待、雇主要求與社區價值觀、教育系統如教育政策、考試制度、學習系統如學科知識內涵的改變、教材教法的革新、教師支援系統如師資培育機構、進修研習機構的支持與可能貢獻、學校與社會資源的統整與配合等。至於學校內部因素方面,則應分析〉1、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能立與需求2、教師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與經驗3、現有課程實施現況與優缺點4、學校風氣與權力結構關係5、相關資源的配合等。準備目標:目標的陳述應包含學生、教師的行為結果,以及學校的預期結果,而該目標的擬定是依據情境分析,並切合學校的需求。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