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是服务退役军人的“前沿”,是掌握了解广大退役军人实际情况的“哨所”,也是退役军人机构伸向退役军人的“触角”。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关系上级服务保障政策能否在广大服务对象中落地生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将建强用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作为事关发展大局的“政治工程”和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工程”,多举措推动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努力打造退役军人之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在规范化建设和高效化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从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抓好整改落实、服务保障质效等方面着手改进和强化。一、基层服务站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基层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有序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运转”。1、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在机构组建上,全市共建立服务中心(站)1494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6个、乡镇(街道)86个、村(社区)1401个。在人员编制上,全市共核定事业编制241人,目前各级服务中心(站)安排专兼职人员1806名。在经费保障上,除日常保障经费外,各地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近800万元,通过考核奖励等方式支持基层服务站日常建设和运行。2、机构建设持续规范。市政府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高规格召开现场推进会,对基层服务站场所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规章制度、日常工作等逐一明确具体标准,着力解决缺场地、缺编制、缺专职、缺经费等“卡脖子”问题推动“五有”要求全覆盖、“硬落实”。3、服务质效有效提高。广泛开展“一地一特色、一站一品牌”创建活动,挖掘培育一批场所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心、成效精彩的特色基层服务站,遴选市级标杆型服务站12家,5家被评为省级红色精品服务站,6家被评为全省优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各地积极整合基层人社、民政、司法、医疗、慈善等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探索融合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持续优化服务方式。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平台+项目”形式,成立乡镇(街道)优抚驿站75家,引导社会力量为退役军人提供心理慰藉、医疗巡诊、助医助洁、物资采购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促进服务保障从单一化向社会化延伸。全市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558支,招募退役军人志愿者2万余人,常态化开展红色宣讲、走访慰问等特色化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运河之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引领退役军人参与大运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获省第七届志愿服务交流会金奖,被评为省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创优”优胜项目。二、三个短板弱项亟待补齐总体来看,全市基层服务中心(站)建设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层服务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点上基本都有“盆景”,但面上缺少“风景”,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一体化进程仍需加力。1、“五有”要求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服务站未按要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兼职现象严重,个别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岗不专职、多岗兼任,无法确保专职专用。经费保障不到位,部分服务站日常办公经费、服务保障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不足以维持日常工作。2、场所设置不达标。主要表现为:“四室一厅”设置不合理,硬件建设滞后,少数存在为建而建,建而不用的现象。部分服务站未按有关文件要求正确悬挂服务站牌匾标识。部分服务站未按要求规范悬挂张贴重要论述、阅兵视察部队相关图片等规定内容。3、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极少数服务站对辖区退役军人基本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没有做到精准掌握、动态更新,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未按要求扎实开展“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等活动,常态化联系机制“不常态”。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推进缓慢,常态化开展矛盾化解和思想稳定工作不到位。少数工作人员未熟练掌握基础的涉军政策、业务知识及服务流程等,处理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三、进一步强化基层服务站职能发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