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1页干部医疗科科志(草稿)干部医疗科是以干部医疗照顾人员为对象,以老年医学研究为重点、向社会全面开放的临床科室。设有老年心血管、呼吸、消化、肾内四个专业,三个病区,开放床位102张,重症监护室6张。设有独立门诊区,提供集挂号,分科就诊、治疗、化验、检查、中西药房、住院、收费等一条龙服务。现有医生34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24人;护士71人,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大专生27人。除承担铁道部直属机关及北京地区铁路单位司局级以上在职和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外,同时承担了医院周边地区中联部、新华社、科技部、农业银行、中央电视台、有色金属设计院等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以及部队干休所离退休人员,共计5000人的医疗保健任务。一、历史沿革干部医疗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7月的医院干部保健室,设医生1人,护士1人,为北京铁路管理局和铁道部在京局处级干部以及某些因事来京干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根据建国初期干部保健工作方针及具体办法,特制订了干部门诊暂行规则,对北京铁路管理局局处级干部以及铁道部在京局处级以上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对发现有病的干部根据保健室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进行治疗或提出治疗建议。保健室成立一年进行转院和邀请专家会诊次数21次。第2页共11页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1页1954年,在佟麟阁路医院2楼手术室外面拐角处,增设干部病房4间,床位不足20张,医疗工作由王联珊负责。1958年,随着羊坊店新院落成,干部病房扩展为内科四病区,床位45张。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病房取消,医生下放站段,仅留干部门诊,随医院门诊部迁至原铁道医学院。医生王联珊及护士杨丽华继续临床工作。他们冒着被批斗的危险,保留了大量完整珍贵的病历资料。1976年,内科四区恢复接诊治疗交通部、轻工部和铁道部处级以上干部及一些民主人士。1978年国家恢复干部医疗照顾。1982年,医院新建一栋4200平米病房楼落成。干部四区迁入新的病房楼,由主任医师王联珊主管行政业务。新建病房楼一层开设干部门诊,2-3楼设2个病区,病床46张。医护人员从全院抽调22名医疗骨干力组成。其中医生6名,护士16名。直至以后,科室补充医生都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择优选用。护士都是从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中择优录用。1984年,王群负责组建并成立干部医疗科,开始了全面正规化的建设。根据国际老年医学刚起步,国内外老年医学学科尚不健全,本院干部照顾医疗病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的实际,确定了干部医疗科以老年医学为专业发展方向。第3页共11页第2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1页1985年1月,干部医疗科病房扩展为3个病区,病床发展到69张(包括86年增设的重症监护病床3张),分设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肾内及神经内科专业,有医生9名,护士24名。1986年,成立实验室(老年医学研究室),开展氨茶碱血药浓度及老年人甲皱微循环检查。1996年,全科迁入新建的医院门诊与干部病房大楼。在大楼2层南部开设独立的干部门诊区,有5个诊室,并配套设有心电图室、B超室、静脉输液室、抢救室、实验室、挂号室、住院处、收费室、中药房、西药房、住院中心摆药室。基本实现了就诊和办理住院不出楼的一条龙服务。同年,新设干部综合外科病区,实现内外科专业互补,开展手术治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老年病人手术成功率与术后成活率。这些做法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干部病房1至5区分设于新病房楼的5至9层。5层为综合外科病区,6层为神经及内分泌病区,7层为消化及肾脏病区,8层为心血管及ICU病区,9层为综合病区。病床159张。全科医护人员126名。医生40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治医师11名,硕士研究生4名。护士86名,其中主管护师10名。技师1名。病房设施也日趋完善。设有ICU病床8张,配有8台床旁监护仪、4台遥测仪及3台呼吸机(300、900c及Baper)。开展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