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建筑师王昀——现代建筑的空间王昀-中国建筑师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1995年取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以论文《从传统聚落的平面构成中读解空间概念的研究》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参加由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第24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1994年参加日本新建筑举办的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主要建筑作品: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建筑师王昀访谈提到传统聚落,人们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想到的是光滑的白墙、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差甚远的两种类型。然而在建筑师王昀眼中,它们却神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早年的求学岁月里,王昀跟随老师学习古建。留学日本期间,他专门从事聚落研究。在多年世界聚落的探访调研旅途中,他又深深地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自此,这两种差别甚大的建筑类型便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在王昀脑海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理解。回国以后,王昀一边在北大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边积极地投身建筑实践。从自宅室内改造到新近建成的庐师山庄会所及住宅,他延续着一贯的建筑思考,探索着当前语境下中国现代建筑的可能。本访谈可算是对王昀从早年建筑学习到今日创作的一个回顾性整理。这样做一方面希望能梳理、介绍他建筑创作的背景和脉络;另一方面也希望由他个人的探索反思中国当代的建筑状况。根据主题,编者将访谈的内容分成几部分,以便阅读,此外,在适当的地方编者还增加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有的是对文中精彩部分的强调,有的是背景资料或相关的引申,其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建筑教育·个人兴趣问: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年龄和早年的求学经历?建筑师王昀:我1981年入学,1985年毕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问:好像恢复高考以后,从1978年到1981、82年,那几届的学生都比较优秀?建筑师王昀:对!因为81、82年的时候,建筑学是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我小时候,四、五年级的时候,跟一个老师学画画,原来打算考个美院。后来我父亲觉得搞艺术的没法吃饭。当时,我舅舅在哈建工做教授。他说:“我们学校有个建筑系。那些人又画画,又学文学。那个专业挺不错的。”当时西单有个书店叫科技书店。我们中学原来就在那儿,三十六中。有一天放学走进去发现有个《建筑师》杂志,正好是第2期,我记得非常清楚。封皮印的是天坛一角的一个速写,绿颜色的。觉的挺有意思,翻一翻,里面有单德启或是楼庆西老师画的速写记不大清楚了)。文章也不枯燥,都有点半文学的感觉。当时想这个专业挺好的,就这样考到建筑系了。但进来以后发现和以前想的不太一样。所以说我们这些人糊里糊涂地进了建筑系。入学以后才知道北京市设计院非常缺人。因为那个时候,像清华等“老八校”是面向全国分配的,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已经十几年没有新人进来了,很缺设计人才。所以它和我们学校订了个合同,说给学校一共10万块钱,用于学生的学习和调查。然后这批学生毕业后要全部分给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不过当时校方对建筑系的学生有些不理解,感觉我们的思想怪怪的。要说那几批学生好像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是因为10年没有培养学生的原因,所以显得比较珍贵。第3页共8页第2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8页问:您现在还在北大教书。您觉现在的建筑学教育中有什么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建筑师王昀:我觉得学校里面教的更应该是方法而不是知识。我觉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什么真理,你的知识是个人的,也很可能是错误的。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发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