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渊源和对中医学发展的思考2006年4月第8卷第4期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eScienceVo1.8No.4专题报告中医的渊源和对中医学发展的思考王文奎,王峰,王岭(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76)[摘要]传统的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显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加之自身流派众多,传承艰难.流传至今,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中医要发展,须走"医学衷中纳西"的与时俱进之路.中医自身要统一理论认识,统一辩证纲领,统一到"五脏阴阳"之中,以"三维守恒"指导辩证,要明确医学的日的,认识生命的奉质和生命运动的机制;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统一,以唯象橘盖唯物,以辩证指导分析,以调为本,以平为期;要司岁备药,先法制病,对中药剂型进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词]中医;发展历程与现状;衷中纳西;中药剂型[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42(2006)04—0001—11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形成是在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同时代哲学,科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而形成的.中医学根基深固,源远流长.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为自己的医学构建了三大基础,古人称之为"三世",即《礼记?曲礼》所说的"三世医学".一世者,从伏羲制九针到《黄帝针灸》成书;二世者,从黄帝与歧伯对话论医谈经到成书《素女脉诀》;三世者,从神农尝百草到着成《神农本草经》.此三世之着,乃祖国医学之根基."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古人治医甚严,医家必修三世之书,否则不能为医工.即使为医,亦不可信任,患者当不服其药.距今27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逐渐形成,《内经》一书的出现,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完整的医学科学与哲学文化体系.该书是一部融医学,科学,文化,哲学于一体的大百科,是祖国医学之祖,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之重要经典着作之一.在《内经》这部巨着中,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进行了客观的认识,建立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摄生等学说,使祖国医学建立了一整套具唯物主义及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首先,《内经》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天地俱生,万物俱荣"."万物不失,生命不竭".《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宝贵的.在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同时,又强调"气作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素问?宝命全形论》还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这些都说明物质的运动变化,在于气的运动,升降胜复,都是气的运动表现.人体生存于大自然中,并自成一小天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气的运动表现.其次,《内经》又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深入[收稿日期]2005—05—09;修回日期2005—10—18[基金项目]"九七三"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资助课题(2005CB523506)【作者简介]王文奎(1940一),男,河南商水县人,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教授2中国工程科学第8卷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体观念,以阐明人体与自然界事物的复杂变化,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离和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说明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从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等对立统一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阐明中医学的理论.1中医的发展历程1.1中医流派的产生与形成据《史记》记载,扁鹊学医于长桑君,着《难经》一书.书中有八十一难,其问与《内经》相比,已多有区别,尤其对"命门"与"三焦"的认识,各执一说.由于传统中医学多以师传授受形式相传,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医者为解救当时历史时期和当地不同的疾疴之危,从《黄帝内经》中取其所需,辩证立法,着书立说,以致传后,逐渐成为派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三百,建安纪年以来,犹余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