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X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X政办发〔X〕1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X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通过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教育资源调配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学区内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三、主要措施(一)科学设置学区1.学区设置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2.学区组建形式。学区设置可采取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1)城乡帮扶形式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由1所优质乡镇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参加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2)集团化办学形式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3)学校联盟形式小学+小学:由1所优质小学+若干所薄弱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初中+小学:由1所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通过开展有效的初中、小学衔接教育,促进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初中+初中:由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由若干所相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各县区可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创新。(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1.明确学区管理职责,创新学区管理机制。各县区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1)采取城乡帮扶形式的,一般以城市(城镇)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形式的,一般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学校联盟形式的,一般以初中学校为学区长学校。要明确学区长管理学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学区长学校与学区内学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强化学区长学校管理学区内学校的统筹权。(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学校负责对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2.建立学区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