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2019.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部分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荀子·礼制》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的这一观点A.强调了礼的宗旨是满足人的欲望B.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C.顺应了春秋战国变革的时代潮流D.背离了儒家民本思想2.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B.有利于国富兵强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D.易助长奢靡之风3.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B.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D.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4.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A.适应了门阀势族的政治需要B.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C.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D.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旗帜5.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A.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6.表1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2表1人物墓志内容沈志文“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王弘“兼忘聃释,大归儒首”房凛“儒为德本,德实教源”A.尊崇儒学B.崇尚无为C.力促三教合流D.对现实政治不满7.表2是宋代文献中关于指南针的记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实证表2文献记载内容《萍州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诸蕃志》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梦梁录》风雨冥晦时,惟凭指南针而行A.宋代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B.宋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C.宋朝指南针应用于天文观测D.宋代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结果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该事件表明康熙A.意图引导民众学习西方B.接受外来事物态度审慎C.改变了闭关锁国的国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9.明代儒家学者王艮说:“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还说:“凡涉人为,便是作伪。”由此可见王艮A.认可日常自然“人欲”B.否定“阳明心学”C.意图摒弃儒家“天理”D.追求“天赋人权”10.近代中国的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认为:“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本者何?纲纪、法度、人心、风俗是也。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侵耗而已。”这反映出他A.同洋务派思想如出一辙B.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藩篱C.明确反对进行政治变革D.有了明确的近代外交观念11.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