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右庶子李伯药制文率更令欧阳询书右庶子:官名。正四品下,唐以左右庶子分统左右春坊(即东宫,太子居所)。率更令:官名。从四品上。秦置,汉因之。为太子属官,掌漏刻。北齐在詹事府下设率更寺,以率更令为主官,领中盾署之令、丞(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隋、唐依北齐制,又加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事。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据说人的性灵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关乎着天象。人灵:人的性灵。《后汉书·张衡传赞》:“三才理通,人灵多蔽。”李贤注:“言人虽与天地通为三才,而性灵多蔽,罕能知天道也。”《北齐书·文宣帝纪》:“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攸yōu:所:性命~关凭píng:依托;仰仗。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上天赋予了人“仁”与“义”的本性,人间才有了和谐。因而人们才能感受山河的秀美。禀bǐng:赋予;给与。和:和顺;平和。穷理尽性,通幽洞微。人们无止境地探究人间的真理与事物的本质,以致于达到深奥精微的境界。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钻研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善于思考的人会产生众多的思绪;取法于天地人“三才”而成的学说,至今已有“三教”。宗:取法。如:“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李渔《闲情偶寄》三教: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唐牛肃《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殊源异轸,类聚群分。出发点不一样,那么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而且,抱有类似观点的人往往就会聚集在一起,成为不同的学说派别。轸,车后横木也。—《说文》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有的就统摄的太多,却没有什么功用。白白地劳苦而不得要领。文胜则史,礼烦斯黩。尚文过了头,就像是写史书那样巨细俱录;又像是礼节过于繁琐反而显得轻慢不敬。文胜:谓尚文过了头。清马其昶《<濂亭集>序》:“自周末文胜,百氏杂家并出,非尧舜,薄汤武,觝排周孔,坑焚之祸遂作。”黷dú:轻慢不敬。如“敬而不黩。”—《汉书·郊祀志》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有的却追求驾着鹤、乘着鸾、把云霞当饮食、把雾气当车驾,以致被人们讥疯为如捕风捉影一般的虚幻捕影:比喻虚幻。《淮南子·说林训》:“象肉之味,不知於口;鬼神之貌,不著於目;捕景之説,不形於心。”《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五》:“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系风:缚住风。比喻虚幻之事。唐杜淹《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诗:“繫风终不得,脱屣欲安如?”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而还有的,是在探索宇宙间因与果的关系,深究各种生灵生与死的变数。报应:佛教认为,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大慈(广)运宏济群品,以博大的慈悲之心,匡救着宇宙间的一切生灵。宏济:大力匡救。群品:佛教语。谓众生。唐司空图《为东都僧化刻律疏》:“虽设喻於三乘,同归觉路;盖防微於羣品,共享成规。”极众妙而为言,冠元宗以立德,把最为深奥的玄妙的道理记录下来,传播于世,树立德业。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道理。《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晋潘岳《闲居赋》:“仰众妙而絶思,终优游以养拙。”元宗:即“玄宗”,指佛教的深奥旨意。晋僧肇《注<维摩诘经>序》:“而恨支竺所出,理滞於文,常惧玄宗,坠於译人。”立德: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其唯真如之设教焉。难道不就是像这样实施教化的吗?设教:实施教化。《易·观》:“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贻照灵心,澄神禅观,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就有那种品性与天道相投合的人。上天能把真理之光投映到他的聪慧的心灵,又能让他以清澈宁静的心神,按照禅理来修行。化度寺的和尚邕禅师就是这样的人。契:相合,相投。灵心:聪慧的心灵。南朝梁简文帝《大同哀辞》:“灵心摧於毫末,慧识挫於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