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国务院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法制政府的战略部署而颁布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全文共11大项42小条,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并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等八大方面做出了严密部署。我们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队伍的一员,不论现在从及何种岗位的工作,也不论将来是否参与具体的行政执法,自党学习好“纲要”、执行好“纲要”、宣传好“纲要”都是我们的本份。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党和政府作出任何重大决策、部署,都要基于对一定历史经验的总结、对现实状况的把握和对未来形势的研判,得出是否重要、是否必要、是否可行的结论。我们通过分析“纲要”出台的社会背景,就可以看到“纲要”的出台是十分必要的。(一)、“纲要”的出台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入了党章。随后,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同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又相继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战略,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国务院又出台了这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我们知道在中国,党的政策和法律是一致的,往往是先有党的政策,后有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从十五大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到十六大的“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从宪法的修订到国务院的“决定”和“纲要”的出台,无不反映出法律的、行政的规定对党的政策的绝对服从。(二)、“纲要”的出台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政治文明是一个大概念,包括政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驾驭,政府的执政行为,国体和政体两大方面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都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在我国,当前影响政治文明进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存在诸多弊端: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二是制度建设不能充分反映客观规律,难以全面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完善;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五是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难以及时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和救济;六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淡漠,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而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而推动政治文明。(三)、“纲要”的出台是行政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中国特色行政理论指导下的行政实践,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需要总结、完善,并上升为新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讲,“纲要”的出台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对行政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创新。我们不难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市场经济的运行也需要能充分体现民主、公平、自由的行政环境,这种需要在实践中必然会表现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期盼,因而催生了“纲要”的出台。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法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现行法律500部左右,行政法规1000部左右,地方性法规10000件左右,部门规章和省级政府规章30000件左右。涉及政府的82‰。执行得好的13:30:57‰。民权不张。剖析“纲要”的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完全可以看到执行“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