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3页第二章北海工商业发展历程第一节解放前的北海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商贸业北海在中英《烟台条约》开埠通商前,原是古老的市镇,人口不过几千人,街道仅五条古老街巷,对外航运,初有澳门——北海航线,从广州来北海,多由澳门搭乘“头猛船”(三桅大帆船,又名陈村船,红单船),约十天航程到达。陆路由江门、恩平、阳江、化州至北海,尔后(1879年)随着商业发展,外国轮船从香港航行至海防每周经过北海停泊接载货物和乘客,由此渐成商埠雏形,全市人口已超过万人,据海关资料十年报告记载商业户1000户左右,大户以广府商人占多,次为潮汕、高州、阳江、广西、云贵、合浦等地人,经营行业有,进出口、渔、盐、土产、什货(日用百货)、水产;外国商人初来北海经商的也有几户,成为华商、洋商共处的通商口岸。各国商行在本市建立的有以下几户国籍商行名称经营项目英国怡和洋行船务航行附设锯木厂法国地洋行孖船务航运招募华工出洋德国森宝洋行进口煤油附设德士古油仓日本丸一药行药品、玩具进口肥田粉美国美孚洋行进口煤油附设美孚火油仓这时进口贸易比较活跃,进口方面主要有煤油、肥田粉、洋纱、布疋、洋蜡、香烟、五金百货等物品;出口主要有土特产、靛青、茴桂、生猪、三鸟、八角、鸭毛、桐油等物品。据海关资料记载1882年——1891年进口情况1882年——1891年进口额为24506996两(白银计)1882年——1891年出15额为9163386两(白银计)逆差1434461两(白银计)1900年——1905年平均每年进口额170——180万两(白银计)1900年——1905年平均每年出151额120——130万两(白银计)每年逆差50万两(白银计)1889年——1893年平均每年进口额343万两(白银计)1889年——1893年平均每年出口额45万两(白银计)1894年——1901年进15额不足300万两(白银计)1894年——1901年出口额在100万两以上(白银计)1902年——进口额降至188万两(白银计)1902年——出口额141万两(白银计)1903年——1911年每年平均进15额172万两(白银计)1903年——1911年每年平均出口额108万两(白银计)进出口下降原因:由于1897年中英、中缅条约规定梧州开放通商口岸,1900年南宁开放内地运来北海出口的土特产,改运梧州出口,原来由北海进口输往广西内地货运,也改由梧州进口,影响之故。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1922年)期间,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广东省都督胡汉民为袁氏嫡系龙济光所取代。北海市政局动荡,在此期间每年进口贸易都未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民国九年(1920年)发生第一次粤桂战争,本口岸发生激烈战斗,商店和私人住宅遭受劫掠,复因金融风潮,香港当局禁止中国硬币进口。给北海商人造成困难和损失,贸易大受影响。据海关资第2页共23页第1页共2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3页料1922年进口总额384万两,出口总额201万两,进口商品以汽油、水泥、钢材、机油为大宗,出口以花生油、八角、桐油、靛青、鸭毛、烟叶、生猪、三鸟、海产、桂皮为大宗。民国十四年一月至民国十五年(公元1925年——1926年)开始筹建中山路约长8000英尺,民国十六年(公元1907年)继续拓建珠海路、民族、民生、民权支路,市容大大扩阔,人口日增,商业亦从而繁盛,按当时行业,计有花纱,疋头业,华洋杂货业,京果海味业,经纪九八业,土产,生猪出口业,纸料什货业,中西药材业。药材行,商号以广瑞祥,永顺和,花纱疋头业,以广记号,昆仑号,联茂号,人和兴,煤油五金行以贞泰,享泰,广珍,生昌号,生泰号等等营业规模、实力为最大,是为北海从开埠以来,由1925——1936这十余年期间,最兴盛的黄金时代。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爆发,北海地处华南一隅,离战乱较远,本港受战争影响和破坏稍迟,当年北海贸易情形,仍能保持原状。1937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725万元,比1935年920万元和1936年的635万元(银元)分别下降21%,贸易情况反转上升,这时候海上交通仍保持畅通,除了本国运输帆船抵港达三千艘以外,法籍轮船每星期抵港一次,得利士公司轮船也定期来往广州、香港、北海之间,英商太古、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