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