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缆车【整体设计说明】《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通过拟从学生爱玩的需要出发,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小车的过程中,感受到力与小车运动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层层设疑下,经历组装小缆车的过程,并初步感受垫圈下落与小车水平运动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玩小车后,基于探究的需要,教师利用一段两小缆车运动快慢比较的视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并力图通过老师的有效的提问、精心的设计及深刻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探究科学问题,怎样设计科学实验,怎样得出科学规律。具体如下:第一,有效设疑提问,激发学习需要。老师从自己熟练地玩小车开始,快驶,慢行,爬坡,装物,直至小车取出动力(电池),然后设疑:不用电池,怎样让小车动起来?学生已经被小车吸引,活跃地思考发言:放到陡坡上,用手推,用绳子拉⋯⋯进一步提问:不用手拉,怎样使小车动起来?学生自然想到在绳子上挂重物。老师出示材料:小车、细线、底板、垫圈若干个。学生探究活动,组装一个小缆车。组装后又设疑:垫圈为什么能拉动我们的小缆车?学生自然地引出了重力,再通过重力的演示实验(挂在绳上的物体,剪断绳子,物体竖直下落),构建重力概念。又通过两辆小车比赛的录像提出问题:两辆小车的运动速度为什么会不同?垫圈数量的多少与小车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出下一个探究实验。一个一个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出现在学生恰到好处的时候,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引导和鼓舞学生作出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展开探究,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二,精心设计实验,减少实验误差。探究实验“垫圈多少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教材中采用,相同距离,测时间的方法。这样做,虽然也可以得得出结论,但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取舍数据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采用,直接选择多次实验后的其中一个数据,那么数据的选择显得有些主观,如果采用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五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求时间的平均数。于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改变,改用在相同时间内,测量小车的运行距离这一方法。这样做既解决了上述问题,又能让学生经历一次较好的概念完善的过程。于是教师师精心处理,利用大屏幕出示优秀的计时工具——电子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八字要求——发令、控车、观察、记录,发令员始终看电子钟,控车员手跟车动,观察员观察车运行的距离,并监督控车员,记录员表格记录,高效完美的分工合作;发令员的四字令——“预备、放、停。”简短有效,放、停,一字开始,一字结束,减少误差,富有节奏;非常时机的鼓舞——实验时如只听到发令的声音,那所在班就是全校最优秀的班级等等,让学生测出2秒钟内小车的运行距离。有难度的实验,不但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完成从一个垫圈到六个垫圈的对比实验,还养成其认真细心合作的实验习惯。第三,深刻分析数据,严谨定义概念。老师把学生实验的记录单现场汇总成一张数据表。并和学生对数据进行了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一是横向比较,垫圈的数量与小车的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得出:拉力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真是这样吗?老师从一组典型数据分析:0、0、0、*、*、*(*号表示非0数据),解释前面三个0,不同的拉力,为什么数据都是0,说明了什么?在交流中概括出:运动时,拉力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用3-4分钟,引导学生添加了“运动时”三个字。二是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数据,引出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快慢的其它条件:小车自身的重力不同,车轮的不同,路面的不同等,提出课后的研究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小车运动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会分析数据,经历概念逐步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