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_观后感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内涵,引人深思。(作者:吴旺璋)中产阶级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学校能提供良好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象征。”令人印象颇深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调查员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但最让人心酸莫过于拉吉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公立学校等。影片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脸上看到那久违轻松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喜悦。给我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精英式教育,盲目追随学业上”优秀”是不明智。因材施教才能更好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一部分。很多时候,教育理念是会被社会导向所左右。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最多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品行以或是德道培养。与其父母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一方天地。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00字篇一:《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最近看了完整版《唐山大地震》,蹦出四个字”经典育人”.原因如下:一、所谓”经”,即制作手法独特,注重细节感人。以影片开头字幕为例子,”唐山”二字以红色印章形式来体现当年地震所带给人们是一辈子也抹不去记忆,恰到好处,而”大地震”三个字则是以大小不规且带裂纹字体形式来展现地震特征,也正逢主题,构思实在是巧。二、所谓”典”,则故事情节以小见大,突出感情线索。《唐山大地震》可贵之处不是地震场面宏大壮观,而在故事情节细腻连贯,短短几十秒,却在之后用三十年家庭生活演变来衬托灾难痛苦,用典强大。三、所谓”育”,即电影意义不只体现感人,若能教育人则可视为上品,此片感染力极强,放给年轻人和下一代,也许能让我们体会到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爱父母爱孩子,和人生真正幸福,希望以后再也不要为生活中鸡毛蒜皮事情弄得人心情郁闷了,开心就是幸福。四、所谓”人”,则名为地震实则演人,故事始终是以一家人生活演变来侧面体现76年唐山地震给人们带来大巨大伤害和情感变化。然而此”人”更应包括所有观众朋友,电影是给我们看,我们看是里边人,而里边人又反作用于我们,这才是真正人,做人其实并不复杂,怕是自己把自己弄复杂了。《唐山大地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