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共同实施方案“两个共同”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甘肃行政学院何军民一、甘肃多民族发展的历史渊源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纵观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曾经有许多民族先后生存繁衍发展形成崛起于甘肃,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甘肃民族历史发展格局,各民族共同开创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甘肃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羌、氐、西戎等民族就生活在甘肃在内的西部和北方广大地区,羌人对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月氏、乌孙等民族逐渐强盛起来。秦汉时期,以先秦华夏族为核心融合其他民族形成的汉族不断徙入甘肃,由匈奴、羌、月氏等融合而成的卢水胡族生活在河西走廊一代。南北朝时期,匈奴、羌、氐、鲜卑等民族先后10次称帝立国,定都甘肃境内或领地统辖甘肃。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政权在甘肃的活动广泛。宋代,党项族建立西夏争取,向甘肃河西等地进逼。元代,中亚、西亚一些少数民族迁入甘肃生活,与甘肃境内的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回族、东乡裕固族等民族开始形成。明清时期,满、保安、撒拉等民族进入甘肃,并逐渐强盛起来。20世纪30年代,哈萨克族3万余人从新疆迁入了甘肃。甘肃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交往,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甘肃在东西方经济联系中咽喉要道地位显得异常重要。发展到了当代,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此,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56个民族成份在甘肃都存在。当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世界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这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必须要立足于甘肃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努力搭建宽广的平台,找到强有力的抓手。甘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第1页共7页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下简称“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正是基于甘肃多民族的基本省情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重要的战略平台。甘肃“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既是对甘肃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的一种回应,又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换句话说,甘肃“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融合发展,不可分割的。二、甘肃“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背景甘肃是中原联系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宁夏、XX省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因其民族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甘肃既区别于西藏、新疆、宁夏、广西、XX省等5个民族自治区,也不同于云南、吉林、贵州、青海等民族工作较突出省份,其民族工作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做出了把甘肃建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的明确定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到甘肃视察工作,明确提出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XX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办29号文件精神,着眼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保障国家生态战略安全、促进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巩固,做出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XX县区(市、区)的意见》,在全省民族工作基础较好的县17个县(市、区)率先开展“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全省,努力把甘肃建设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从全国看,甘肃多样化的民族结构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使得甘肃的民族工作在全国独具特色。“两个共同”示范区是第2页共7页国家对甘肃民族工作重要性做出的较早定位。2011年、2012年,国务院先后对云南和贵州的民族工作做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