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4页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是苏州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最为显著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努力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成效明显,适应市场机制和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崇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支撑环境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良好开局;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综合评价连年位列第一。第2页共54页第1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4页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2.3%,2010年投入突破2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7%。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从2005年的6780件、3315件提高到2010年的7.7万件、4.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968家和79家,分别占全省的26%和61%;企业承担部、省科技项目能力增强,2010年争取上级科技经费7.58亿元,全市近80%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人才集聚优势日益凸显。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4.9万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645人,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引进海外人才数累计超过5500人,纳入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第3页共54页第2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54页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值从2005年308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90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29%。科技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昆山阳澄湖科技创新区为代表,县区重点布局、梯度推进建设的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昆山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建成验收,中科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设进展顺利;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从3家增至22家,全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企业院士工作站342家;引进内、外资研发机构分别达149家和357家;全市建有各类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48家,孵化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政府先后出台鼓励自第4页共54页第3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54页主创新政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政策、调整完善科技奖励政策、率先在省内推出科技金融结合政策,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显著改善,科技创新软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落实各类科技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收33.5亿元;全市聚集各类创业投资机构60余家,占全省的50%,管理风险资金规模达350亿元。总体看,“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大类主要发展目标全部实现,为进一步引领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十一五”,苏州科技创新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发展思路上确立了“四项理念”,即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首要保障、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第一方略。发展方针上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科技创新融入发展大局、坚持创新发展前瞻性部署、坚持科技资源整合和工作集成、坚持科技管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上综合运第5页共54页第4页共5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54页用了“八项手段”,即实施科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