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导言1.1项目概况1.1.1项目背景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属衡水市,保护区规划面积268.3km2,由于保护区的主题为湿地环境下的珍稀鸟类,给保护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本次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概念性总体规划,旨在创新性地寻求保护区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良好结合的产业体系和布局,既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使保护区得到有效地保护。1.1.2项目内容规划设计分两个层次:1.1.2.1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概念性总体规划在充分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布局生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会展、高新技术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景观多样性目标,其中主要产业为生态旅游,也是与保护区主题关系最密切的产业,应体现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结合。1.1.2.2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在保护区产业发展概念性总体规划确定的基础上,对划定的湿地公园、翠竹公园、中心广场等项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1.1.3规划期限近期:2004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1.1.4设计依据1.1.4设计依据本次规划主要依据以下法规、条例、标准和文件。国际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年议定书修正《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澳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全国性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旅游区规划规范》——GB50298-99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它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地方性法律法规《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衡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衡水市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纲要》,2001保护区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衡水湖等2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国办发〔2003〕54号)《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及有关图纸资料》1.1.5规划范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和综合示范区。总体规划是在93个村的边界范围以内进行,面积共计268平方公里。此区域基本等同于本规划的综合示范区边界以内的保护区范围。第二部分规划导引2.1规划区现状及分析2.1.1自然地理现状及分析规划区地处华北平原中南部,隶属衡水市,北倚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市区,109国道沿湖东侧而过,大地坐标:东经115º27′50″~115º42′51″,北纬37º31′40″~37º41′56″。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518.9mm。衡水湖以人工堤分为东湖,西湖和冀州小湖,湖区主要依赖人工调水蓄水,目前西湖尚未蓄水,东湖水质一般,冀州小湖由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的上游江水进行补给,水污染严重。规划区周边河流属海河水系的子牙河水系,但目前的水源补给主要靠引黄河水,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可为衡水湖提供3.14亿m2/年的调蓄用水。衡水市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采水深度达160—480m,部分地区引起地面沉降,深层地下水水位形成漏斗区,城市供水形势严峻。2.1.2社会经济现状及分析保护区内现状人口64697人,主要分布在衡水湖周边及中隔堤,人口密度292人/km2,大大高于同类保护区的人口密度,以农业人口为主,户均收入10039元/年。2.1.3历史文化衡水湖为古冀州所在地,历史悠久,经历了从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近四千年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遗存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文化遗迹,如袁绍与曹操决战的冀州古城遗址,西汉高帝建设的扶柳2城遗址,出现海市蜃楼的竹林寺遗址,存有许多重要文物的前后冢和双冢,传说袁绍建有“阅兵台、蓄粮冢、烽火台”的孟岭墓,还有有待考证的西元头墓、南门古墓、辉庄墓、南午照墓、常庄墓,用楷书刻有碑文被许多书法爱好者喜欢的三友柏碑、武术家宋迈伦的神道碑,元代建筑震雹塔,唐代建筑摩天塔,传说仙女李三娘磨面的大石磨,楷书阴刻的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