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对国家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经济以其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小、涉及范围广、灵活性强的特点在吸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和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金融资源供给的错配,民营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未能获得良好的融资支持。因此,从金融供给侧发力,改善民营经济的金融供给是打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企业“最后一公里”的治本之策。关键词:金融供给侧;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最为庞大的群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贡献可以用“56789”五个数字来概括: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民营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日趋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给中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国内又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在国内外因素、主客观原因等多重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民营企第1页共11页业面临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生存困境堪忧。一时之间“三座大山”成了许多民营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而中国民营企业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据《2017年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白皮书》:2016年,98%的中小企业主要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2018年1月31日世界银行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缺口达1.9万亿美元,有41%的企业存在信贷困难。[2]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比大型企业高30%以上。[3]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1民营企业面临着金融排斥的困境1.1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长期以来,银行信贷都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2018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1%,同比高两个百分点。[4]2015年以来的“去杠杆”,银行信贷开始收紧。据中国中央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3万亿元,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06.5万亿元,小微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比重是31%,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存在一定差距。民营经济产出在全国GDP中占60%,而银行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只占30%。[5]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却并没有获得对等的扩张,其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贡献极不相匹配。从贷款的成本看,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大型银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在5%~6%之间;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机构普遍在15%以上,而民间借贷一般在20%以上,中小银行介于大银行和他们之间。[6]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除了支付贷款利息外,还要应对繁琐的贷款办理手续、贷款担保等问题,承担各种额外的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实际融资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