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每位教师的“责任田”。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让课堂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五个主要的原则和六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关键词:新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田”,如何在同样的“责任田”上得到不同的收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永久性课题。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同仁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令很多数学教师困惑的是,我市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与很多方面有关,但笔者认为与我们教师的关系更大。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1.主题性原则主题性原则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问题的指向必须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问题的切入角度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会因问题的无关紧要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生活实际出发,问题的切入角度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学习的需要,不会因问题的枯燥或高深而失去吸引力。3.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所设计问题的本身,而是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而,所设计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应有启发性,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形象化,为学生提高课堂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4.探究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在不断的探究实践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而逐步得到提高的。所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5.趣味性原则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还应考虑新颖性和趣味性,以引导学生走进奇妙丰富的数学世界,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三、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种有效方式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