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教师准备: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是来自什邡市实验中学的老师,今天和大家初次合作,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同学们要注意在西域的范围中“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展示阳关、玉门关图片)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西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步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方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巷凉的荒漠。在西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究竟居住着些什么人?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2.西域概况(板书)先请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想想:西域绿洲上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展示西域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图片)教师:西域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西汉时,许多民族改权在大大小小的绿洲上建立起来,有的在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有的在肥美的绿洲上进行农业生产。西域物产丰富,还盛产良马和美玉,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有许多独特的乐器。由于西域与汉朝的中心区域相距较远。同时,北方一个凶悍的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西域对汉朝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揭开了西域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二、张骞出使西域(板书)(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板书)(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师首先投影展示问题,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探寻答案)(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出发时间,主要经历、反回时间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寻找答案1.背景:西汉前期,匈奴控制西域,奴役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长安的安全,汉武帝准备对匈奴动武。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学生答:大月氏)对,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饮酒器。大月氏逃到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汉武帝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各大月氏夹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