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及其作用,掌握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垮台。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以史带论”,讨论探究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难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辽沈战役的时间、指挥员、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2.淮海战役的时间、指挥员、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3.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4.说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5.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辽沈战役:①时间:1948年9月至11月。②指挥员:林彪、罗荣桓。③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④简单经过:首先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决战东北,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⑤歼敌人数:47万。⑥意义:解放东北全境。2.淮海战役:①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②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③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④简单经过: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⑤歼敌人数:55万。⑥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3.平津战役:①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②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与华北解放军。③简单经过: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北平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④歼敌人数:52万。⑤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1)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2)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5.意义: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2.北平为什么能够和平解放?3.◆动脑筋: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上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4.解放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2.三大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统计表:战役民工担架大小车牲畜粮食辽沈战役160万13800副6750辆80万头0.7亿斤淮海战役543万305000副88万辆76.7万头9.6亿斤平津战役180万20000副40万辆100万头3亿斤3.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