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新闻两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二、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1)让学生进行介绍。(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三、自主学习师: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根据情况有时可省略导语、背景或结语。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1.认真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3.借助课文注释,了解新闻这种文体。4.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5.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6.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7.导语前面的消息头起什么作用?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四、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五、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较为要塞歼灭溃退锐不可当荻港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2.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明确:(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3.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4.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明确:(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5.导语前面的消息头起什么作用?明确:(消息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6.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