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浙教版品社四上《当冲突发生后》word说课稿一、说教材——纵观教材,准确定位《当冲突发生后》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的第二课。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一组学校中常常会看到的同学产生冲突、最后握手言欢的情境,然后是一个“辨析角”,教科书选择了四组较典型的冲突前后的事例,引起同学思考: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第二部分,是一张调查表,先让同学回忆同学之间常常会发生哪些冲突,然后要求进一步探讨:遇到冲突后怎么办。第三部分,教科书先通过一则成功化解冲突的故事,让同学有所感悟。接着是一个体验活动,同学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人缘好”的小伙伴,从中发觉这些人的共性: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体谅别人……并以他们为榜样,联系自身情况,找一找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就学校生来说,他们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对来说,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点在教材中的提示语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来了: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同时纵观品德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你.我.他”中第三课《假如我是他》已初步渗透了在人际交往中要体谅和关怀别人的教育;五年级上册中《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中提出“与父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涉及到如何宽容他人的问题。考虑到教材的承前性和延续性,我将这节课定位于着重指导同学学会如何化解同学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二、说目标——解读教材,凸显目标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所以两者相辅相成。本课教材中所呈现的几组内容都是同学生活中与同学交往时发生冲突的事例,可见教材中编排本节课的意图是使同学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尊重和理解,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交往顺畅和谐。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同学与同学交往时如何避开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后,能理解他人,宽宏待人。由此确立了如下目标:1、认知目标——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知道生活中应尊重、理解、善待他人。2、技能目标——与人发生冲突后,能冷静面对,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3、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友谊,与伙伴相处时,同意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现实生活中,由于同学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同学集体活动时间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冲突,缺乏换位思考的体验。“如何来换位理解思考”,也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三、说过程——深化教材,灵动课堂教材虽然很重要,但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待教材,老师一定要充分研读、挖掘,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老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依同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减、改变等再制造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老师手中的教材就能“厚”起来,课堂就能“活”起来,同学生活实践的天地就能“大”起来,同学品德素养的形成与进展也就有了丰实的根基。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学校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达到一个目的——“教儿童学会自己解决冲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谈话中引出冲突(二)借故事面对冲突(三)回收自己的冲突(四)由冲突升华友谊四个环节体现了“导入——明理——践行——升华”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化。2、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同学直接参加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老师要组织同学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同学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加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