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2页明清档案概论第一节明清档案的由来一、明清档案的由来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两个繁荣强大的王朝,它们上承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发展,下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历时五百多年。史学界一直把明清时期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所遗留至今的档案也通称为明清档案。明清统治者在政务活动中都十分重视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普遍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文书档案工作机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据史书记载粗略统计,当时全国有名可考的地方架阁库就有三百个以上。在中央,明王朝先后建立了许多皇家档案库和全国性的档案库,其中,位于禁中的大本堂保存着从元朝官府中收集来的档案和图书;古今通集库收藏有皇帝赐封给功臣、名将、藩王、驸马的诰封、铁券以及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建于嘉靖年间的皇室宬[①]珍藏着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规模宏大的后湖黄册库(今南京玄武湖)专门保管全国赋役黄册。明代地方档案库建设规模也相当可观,如江西布政使司黄册库收藏的档案达到“库不能容”的程度,在英宗天顺八年(1464),一次就修建了50间库房。太平府架阁库“建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对档案的保管主要是为了政务利用的需要,档案工作的发展始终限制在机关工作的小圈子里。明中期以后,随着吏治的腐败,档案管理制度日益松弛,大量档案因保管不善,损坏严重。特别是明代灭亡之际战争的破坏,使积存二百余年的明代档案毁于一旦。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撰修明史,都曾在全国征集明代档案史料,共得档案两万多件,待明史修成后,就连同其它史料一起送交清内阁大库保存,后又几经破坏,仅有一小部分遗留至今。清王朝的档案工作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央各机关文书档案工作分工细密,都设有清档房和汉档房。地方各级衙门都设有档房,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档案。有清一代,极重祖宗成法,文牍泛滥,各衙门档案日积月累,千宗白架,库藏十分丰富。在中央,清沿用明代皇室宬作为皇家档案库。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方略馆,后来成为军机处档案的保管地。民初,军机处方略馆所存档案,由北洋政府接管,移存中南海集灵囿(解放后已拆除)。1926年,归入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内阁大库是专藏内阁档案的场所。内阁是清代重要的中枢机关,在军机处确立之前,内阁综理全国政务,雍正之后,内阁权力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变成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内阁事务繁杂,形成的档案为数最巨,第2页共52页第1页共5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2页种类最多,全部保存在内阁大库中。大库建造肩带不详,可能是沿用了明代文渊阁建筑。它位于紫禁城之东南隅,紧邻内阁大堂,由东西两座库房构成,西库贮藏红本,称红本库,东库藏实录、表章等物,称实录库。大库自清入关后,“二百余年从未拆盖修理……”,道光时对大库维修过一次。光绪二十四年大库再次损坏,正准备修缮,不久八国联军寇入北京,工程作罢。到宣统元年,大库“更形渗漏,如再迟延,恐大木亦有糟朽之虞,”内阁奏请派员“查勘修理”。现将库存实录、圣训移存内银库,将一部分重要档案移存文华殿两庑,来不及迁出的大批档案仍然露积在大库垣内。后来,醇亲王摄政要查阅清初多尔衮摄政典礼的旧档,内阁检之不得,便借口库内档案无用者太多,于是奏请焚毁,并获得批准。斯是,张之洞以大学士军机大臣管学部事,奏请将内阁大库藏书拨交学部,设学部图书馆(后改为京师图书馆),派学部参事罗振玉到大库挑选和接收书籍。罗氏“见庭中堆积红本题本,高若丘阜,皆依年月顺序,结束整齐,”他随手抽出两束来看,见其中一束为乾隆时漕运总督管干珍督漕时的奏折,另一束为乾隆时军机大臣阿文成征金川时的奏折,两者日月衔接,具有次第,“询何以积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