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结帮犯罪的现象、原因及防治对策提要。结帮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有的帮派已发展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文章从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对青少年加入黑帮、从事犯罪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法院、社会紧密协作,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感化,才能杜绝青少年结帮犯罪。当代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之考察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未成年人,一般指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就读于学校,在社会上流浪的青少年;刚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不久的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1994年未成年人案犯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已达18%,与1979年相比,1994年少年罪犯绝对人数增长了6倍多。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末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1991-1995年,XX省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提高了一倍多。结帮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据有关人土统计,约对%的少年犯罪案件属于结帮犯罪范畴。如XX省XX县区80年代以来,被公安机关查获的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成员约占整个查获人员的90%,1990年至1992年3年期间,全县先后查获明显带有帮会色彩的团伙就达11个。其中,校园黑帮在未成年人黑帮中占很大比例。如苏北某县自1990年到1994年期间,公安机关查获的学生帮会就达13个,占学生犯罪团伙的32.5%,帮会成员92人,占违法犯罪学生的26.5%。1996年湖北破获的一个名为"飞虎队"的盗窃团伙,成员有28人之多,平均年龄15岁。近年来,校园黑帮势力有所抬头,在一些大、中学校,都出现了诸如"虎头帮"、"神鹰会"、"青龙帮"等青少年黑帮。校园黑帮具有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点。与社会上的第1页共3页黑帮相比,这些学生帮会只算是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雏形:出于好奇、好玩,或仿效影视上的黑社会模型结帮;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为在同学面前争回面子而拉帮结派;为了搞钱,玩弄女性而结帮。如河南XX县区罗岭乡中学生王江涛等10人组成的"飞龙帮",按年龄大小排老大、老二、老三……把"相助、搞钱、找女生玩"作为结帮目的。有的校园黑帮虽然没有帮会名称,却已形成了校园黑势力。贵州艺术学校就曾经有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女学生,以毒打、虐待同学为乐。以在校园充当"大哥大"、"大姐大"为自豪。93级中专班的3个女生吴某、莫某、李某和音乐班的女生张某结为"死党",与同级的七八个男生为主体的"实业派"会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校园恶势力。与报警电话110同号的一间男生宿舍成了他们对低年级学生施暴的"刑堂",暗地里被受害人称为"76号魔窟"。他们犯罪的动机就是为了维持不成文的校园"公理":高年级压低年级。欺凌他人没有别的特殊理由,顶多说一句"打你就因为你看了不顺眼"。1995年2月四川XX县区破获一起由在校学生组成的14人抢劫团伙,平均年龄只有17.5岁。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搞钱。从起初的小打小闹,以贴补赌输掉的零用钱,发展到后来有组织地进行疯狂抢劫。在校学生与走上社会的以前的同学、居住在同一区域内的熟人、朋友、待业者、闲散人员。"两劳"释放人员等结成的帮派,在青少年黑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其活动范围比校园帮会要大,他们除了仍在校园作案外,在社会上也频频作案,借着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据1997年4月3日《广州日报》报道,广州XX县区公安分局查获了一个专门勒索在校学生的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龙腾帮"。这个团伙的4名成员除现龄21岁的黄某是无业青年外,郑某、林某、温某均为流失生,年龄为14-16岁之间。1997年2月,该帮的组织者黄某与经常一起干鸡鸣狗盗勾当的郑某等人商量,要仿照电影、电视上的黑社会"大佬",组建一个帮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滴血盟誓之后,"龙腾帮"出台了,黄某当"帮主",其余3人做"大优",他们有固定聚会时间、地点,并订立了帮规:每一个会员每周交纳20-40元的"保护第2页共3页费",要退会的要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