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线》说课稿琼中中学蔡晓燕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垂线》。下面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垂线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它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的学习将为加深“角与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有好处。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是本章的重点,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画法及性质是学习《几何》的基本内容。重点:是通过动手画垂直的两条直线,探索有关垂线的一些性质。难点:是过直线上(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特点和实际及垂线的教学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理解垂线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2)能力目标:通过自学、探究、交流等实践活动,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语言归纳和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在充分经历自学、探究、交流、当堂练习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三、教法分析:采用“先学后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①学—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索。②导—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垂线概念及性质,画直线上(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3)当堂达标—教师出示与本节课类似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亲自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回答,参与教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四、学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而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把整堂课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设计意图: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己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五、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利用多媒体展示田亮和三位跳水运动员入水前的精彩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用一条水平直线a表示水面,你能用另一条直线b画出不同选手入水的示意图吗?如图(1),直线a与直线b的位置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垂线。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田亮的照片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先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方式。(二)展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垂线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任务,以及带着目的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指导自学:请认真看p3---4的内容,并思考:1.如图4,当∠AOC=90°时,∠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2.如何给垂线下定义?3.如图4,如何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这两条直线的关系?用符号如何表示?4.能说说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例子吗?5.已知直线AB,画一条直线EF,交AB于点P,使∠APE=90°(1)直线AB与直线EF的关系如何?你还能画出EF这样的直线么?能画几条?(2)过直线AB上一点Q,画直线AB的垂线,你能画出几条?(3)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AB的垂线,你能画出几条?(4)通过(2)和(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和你的伙伴交流,并用语言表达6.你是如何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完成以上问题。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出学生的学,给出五个问题让学生在短短的五分钟里边看书边思考问题,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