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1一、定义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概述】2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也可呈持续性;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过劳引起;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健忘、耳鸣。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概述】3二、文献摘要病名: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临床表现:《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病因病机:《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概述】4三、范围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心悸为主症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心悸为主症【概述】5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心悸心悸6一、病因(以示意图讲解)1、体虚劳倦2、七情所伤3、感受外邪4、药食不当【病因病机】7二、病机病位及涉及脏腑病性病机关键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因病机】8一、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主症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兼症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脉象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诱发因素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诊查要点】9二、病证鉴别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心悸与卑揲【诊查要点】10三、相关检查•1、心电图检查:•2、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3、动态心电图监测:•4、心室晚电位检测: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它可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判断I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有助于诊断有无心律失常。判断缺血性心脏病与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诊查要点】111.辨标本虚实2.辨病位(心悸的病位在心)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它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12二、治疗原则•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辨证论治】1.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治当兼顾虚实的主次、缓急2.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注:13三、证治分类(一)、心虚胆怯证(二)、心血不足证(三)、阴虚火旺证(四)、心阳不振证(五)、水饮凌心证(六)、瘀阻心脉证(七)、痰火扰心证【辨证论治】141.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2.饮食有节。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注意劳逸结合。4.坚持长期治疗,积极治疗原发证。【预防调护】15结语•临床特征:•病因:•病位:•病机:•治法:•用药:【结语】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在心,与肝、脾、肺、肾有关。当分清标本虚实。虚证——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实证——行气祛瘀,清心泻火,化痰逐饮。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因实者,则多配用重镇安神药物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可配合安神之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16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1.中医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