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医络病学教程PPT培训课件VIP免费

中医络病学教程PPT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络病学教程PPT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络病学教程PPT培训课件_第3页
1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中医学能否迎来第四个发展高潮?秦汉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二十一世纪?《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出现)温病学派的出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2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学术发展为主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医学与药学不可分。开放兼收促进发展。3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发展的探索•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4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重经轻络,以经赅络(六经辨证,针灸学科)庞大繁杂,难以把握历史环境,条件限制5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世界科学技术》2001.03),生命科学需要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还原分析,需要融入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否则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局限。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首先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性科学,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次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再次是由“纯粹”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6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实验技术平台是把化验分析方法引入中医药微观研究的重要途径,但当全世界科学界认识到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而强调复杂性科学的生命科学时代,在项目进行中一定要坚持整体、系统、恒动、辩证的中医理论思维特色对实验研究的指导作用,有的专家指出:人类基因组的初步结果宣告了生物医学界为还原论统治几百年的时代即将结束,我们将迎来一个强调整体和动态的系统论时代。(《医学与哲学》2001.09)7复杂性科学不仅是学科前沿而且是科学前沿,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学早就有“系统”思想,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争取在复杂性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227次香山科学会议:系统、控制与复杂性科学)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821世纪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以中医学术创新为主导的学科发展规律探索;中医整体、系统、恒动、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还原分析实验技术相结合;中医学在微观辨证及病机理论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及药学研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高层次结合;中医药学进入生命科学时代现代科技行列。9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中医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验证、阐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的科学内涵研究中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新发展10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总结专著《络病学》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专著改编教材《络病学》11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0-J-P-04主持人:吴以岭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伟康教授协和医大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12“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提高临床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促进创新药物研发继承传统自主创新以学术发展为主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医学与药学不可分开放兼收促进发展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13“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三原则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形成系统的中医络病理论。坚持络病理论研究指导临床的原则,重在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建立“络病证治”,提高现代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遵循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原则,即促进络病理论指导下创新药物的研发,同时通过药物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深化对络病理论的认识并佐证其科学价值。14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提出络病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差异性研究络脉功能、络病发病、病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万卷书+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经典PPT文档分享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