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之路中医科研之路罗才贵罗才贵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610072610072))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203R20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8181818--00860086((20082008))0044提纲中医科研的意义中医科研的现状目前面临的困境解决困境的方法1中医科研的意义1.1中医科研的必然性机遇(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科研之路挑战(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中医学面临中医现代化1.2中医科研的目的和意义目的继承历史责任发展意义创新时代需求1.3中医科研的有利条件国家大力支持科技突飞猛进2中医科研的现状中医药科研经历了一个从盲目摸索到有目的探索的逐渐成熟过程。随着科研思路、方法、手段亦不断完善,在基础理论、诊断技术、临床药物疗效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2.1中医基础方面“”中医证的研究针刺镇痛机理经络研究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等新兴中医学科相继问世中医优势疾病研究成果“”如: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揭示了“”中药改善体质的部分机制,提出体质可调论。2.2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逐步接轨中医临床科研重点:诊断和治疗。诊断的真确性是提高疗效的前提。中医临床诊疗现代化增加一些病名,更为患者接受;结合现代诊断技术,诊断更明确;药物新剂型涌现,运用更灵活有效;部分科研模型的初步建立等。3中医科研面临的困境3.1中医科研的误区“”“低水平重复较多,突破”性进展较少;科研与实践脱节,未能服务于临床;原因:a.不明确中医科研的方向与目标,找不准切入点与突破口;b.临床研究忽略了临床—规律—临床的研究思路;c.理论研究因循守旧,拘泥古人,缺乏创新;d.课题设计盲目追求新指标,脱离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3.2缺乏中医的科研方法创新中医学是实践医学;目前中医科研,大多采用西医的方法、手段,对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验证、诠释;不能准确地体现中医认知思路,理论上“”难以突破,临床“”上难以深入。西医科研方法局限性:a.过度侧重疾病的标准化诊断和治疗,忽视疾病的个体化因素;b.侧重于疾病的特异性因素,忽视疾病的非特异性因素;c.侧重于具体的疾病,忽视病人的整体性。因此,目前的西医科研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合研究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个性化治疗,需要探索更科学的研究方法。3.3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方法与标准的困境中医科研长期以来遵从西医的科研规范和要求;西医学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科研。中医科研要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特点,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方法与标准。3.4中医动物实验不完全具备中医特征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但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造模方法局限;b.不具备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c.缺少病证结合模型;d.评价标准缺乏中医特色;e.动物体质存在差异。以上问题导致在采用西医的指标来反映症状、体征、诊断证候时,发现中医动物模型不完全具备中医特征,部分研究结果价值不大。3.5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与发扬比较困难名医经验是中医继承工作的主要内容。传承困难的原因:a.非确定因素多,客观化、标准化程度低;b.个别理论多,一般性理论少;c.感悟的内容多,可操作性技术含量少;d.名医亲撰的东西少,后人整理东西多。3.6中医药医籍文献的整理与挖掘欠缺“中医文献研究永远给医学研究提供不”朽的平台。现状,90%以上都涉及中医尖端科研,而文献考证仅占10%以下。即使在中医文献研究圈内,用规范文献学方法去研究的科研还很薄弱。4解决困境的方法4.1立足临床推动科研的发展取得临床经验进行实验研究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是门实践学科,临床是科研的基础。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科研模式。4.2明确中西医区别,修正科研模式中医大部分经典理论特点:源于实践,经过检验;贴近临床,“古而不老”;部分显示出认识上的“超前性”。这就要求中医科研要坚持自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异性原则多维性原则建立合乎中医特点的科研方法学,不能草率地把现代的大部分规范拿来“规范”中医。4.3明确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揭示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