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男性,35岁。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牙龈出血,未重视,2003年6月出现皮肤瘀斑,于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示“WBC3.5×109/L,RBC2.9×1012/L,Hb112g/L,PLT18×109/L”,行骨穿(报告未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予拨尼松每次60mg,每日I次,口服,共服药1个月余,自行停药。复查血常规:WBC4.3×109/L,RBC1.18×1012/L,Hb112g/L,PLT18×109/L。患者无明显不适,每年查血常规均提示血小板减少(报告未见),未作任何治疗。2009年1月患者出现轻度体力活动后心悸,2月查血常规:WBC1.7×109/L,N44.9%,L47.0%,RBC,1.18×1012/L,Hb45g/L,PLT10×109/L,MCV24fl,MCHC308g/L”,遂就诊于某三级医院,行骨穿示:粒红比例倒置,粒系增生尚活跃,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系全片未见。骨髓活检:髓腔内仅见脂肪细胞和个别造血细胞,骨髓培养生长不良。予泼尼松35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停药2周后再服泼尼松30mg,每日2次,并予安雄4omg,每日3次,口服。3月16日复查血常规:WBC3.8x109/L,N52.5%,L47.0%,Hb63gIL,PLT10×109/L。患者有多年电离辐射接触史,染发史10年。病例体格检查:T37.2℃。P9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贫血貌,抬入急诊室。全身皮肤及睑结膜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侧下腹部可见多处色素沉着,双侧足底部有出血点,口腔可见陈旧性血泡,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尖区可闻及3/6级柔和收缩期杂音,叩诊心界向左扩大。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提问:1.该患者的主诉是?反复牙龈出血10年,发现全血细胞减少6年,活动后气急2个月问诊思路本病例的临床特点:1.患者男性,35岁,工人。2.反复牙龈出血10年,发现全血细胞减少6年,活动后气急2个月。患者有多年电离辐射扮接触史,染发史10年。3.全身皮肤及睑结膜苍白,双侧足底部有出血点,口腔可见陈旧性血泡。浅表殊巴结无肿大,肋下肝脾未触及4.全血细胞减少。2009年2月血常规:WBC1.7×109/L,N44.9%,L47.0%,RBC,1.18×1012/L,Hb45g/L,PLT10×109/L5.外院骨穿示:粒红比例倒置,粒系增生尚活跃,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系全片未见。骨髓活检:髓腔内仅见脂肪细胞和个别造血细胞,骨髓培养生长不良思路患者病史及血象提示患者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概念概念再障(AA)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换,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在欧美发病率为0.47~1.37/10万日本1.47~2.4/10万我国为0.74/10万可发生于各年龄组,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从病因上AA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1)Fanconi贫血(2)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贫血(3)胰腺功能不全性再障获得性:(1)原发性:不明原因(2)继发性分类分类约50%~75%病例病因不明为特发性而继发性主要与下列有关:1.化学因素化学毒物:苯及衍生物对BM具有毒性作用。可抑制细胞RNA及DNA的合成,导致染色体异常。药物:主要有氯霉素、烷化剂及抗肿瘤抗代谢、解热镇痛药等。可引起可逆性BM抑制及不可逆性BM抑制破坏。可与剂量有关,也可与剂量无关(个体敏感性)。病因病因2.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及微小病毒B19等肝炎病毒相关性再障(HAAA)在再障病例中可达20%,主要为丙肝,少数为乙肝。机制:对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病毒介的自身免疫异常或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病毒损伤BM微环境及肝脏解毒功能减退等病因病因3.物理因素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有关可影响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增殖、损伤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干细胞,从而导致造血衰竭核泄漏时AA发病率明显增高4.其他因素自身免疫病与再障妊娠与再障病因病因根据发病机制分类:(1)造血干(祖)细胞缺陷(2)造血微环境异常(3)免疫机制异常近来有学者认为:T细胞功能异常亢进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或/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AA的主要发病机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假说,有人将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免疫反应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