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2页客家文化研究前言客家文化研究概况第一章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今日客家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潮流渊源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一、客家先民从中原向南迁徙和在侨居地拓殖的历二、客家民系在赣闽粤山区形成三、客家民系向周围省区及海外播迁发展的历史四、中原衣冠士族构成客家先民的主体一、客家先民的三次大迁徙据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客家先民逐步迁往南方,以及迁居南方、形成客家民系后,又继续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共有五次,而其他小规模的、零星的或自各地以服官、经商等缘由迁入徙出的,则难以悉计了。近年有数名学者质疑此说,可以房学嘉为代表:《客家源流探奥》(房学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其第一章《客地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之第二节《秦至南朝,客家共同体的初步形成》:“综上所述,南朝末期,生活在客地的先民,已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等,标志着客家共同体已初步形成。这个客家共同体,是南迁的中原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遗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客家共同体认同于汉族,其源可溯自秦汉之际的梅鋗受封为汉侯及以后赵佗被汉廷册封为南越王。”(正文p.36)为其作序的,有陈胜粦教授(中大历史系主任、博导),谢剑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劳格文博士(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访问学者),皆不同程度地称赞其“新说”。陈氏云:“其可诵可研之处,首在于作者对客地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关系之探讨。房君认为:客家人是古百越族里的一支与历史上少数移居客家地区之中原流人混化后形成的人群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遗民。此见与长期以来人们凭族谱中有关族源之记载,认为客家之根在北方之论,大为不同;他论定客家之根在今日之客家地区。房君提出此见,对客家源流以至客家诸总是之研究,无疑将会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p.1-2)第2页共22页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2页此说甫出,即在客家腹地梅州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开大会批判。许多客家人认为这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这与上个世纪初发生的几起社会风波有相似之处。请看《客家研究·前言》:四邑县志事件、《广东乡土历史》和《世界地理》等教科书事件、《建设周报》事件。我们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学术上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把不同观点的提出视为正常现象,应该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一)第一次大迁徙(公元316年——)1.1客家人的先祖,多居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所谓“中原旧地”。其第一次大迁徙,起因于“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五胡: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泛指西、北边疆各部族八王: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宗室,豪门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武帝死,惠帝立,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专权。其後楚王司马暐、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先后起兵,争权夺利,战乱连绵16年之久,使黄河流域遭到空前的、毁灭性的破坏。史称“八王之乱”。1.2五胡内徙,肇于内外二因:外:边疆部族长期觊觎中原之富庶;内:东汉后期以至三国曹魏等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控制,为了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兵源,施行“招引”甚至强制塞外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乌丸等族人民徙居内地。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人民犬牙交错地杂居,一部分被世族豪强招徕或掠夺为兵丁、佃户甚或奴仆,但相当一部分仍保有部落武装组织形式。西晋为维护中央集权,又罢州、郡兵权,致使边州空虚。1.3西晋末年,八王相继作乱,国力不断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乘机而起,会同塞外部族,建立割据政权,对中原汉族大举进行掠夺战争。陷于内外交困的西晋朝廷(公元265—316年),不久便归于覆灭。五胡铁骑内侵,多是血腥的掠夺性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