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VIP免费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_第1页
1/6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_第2页
2/6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_第3页
3/6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篇一:葛洪《抱朴子外篇》中儒学要素探析摘要:《抱朴子外篇》是是魏晋时期一部才大思深的子书。笔者以《抱朴子外篇》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为主要根据,结合葛洪的家学、师承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研究著述和论文深化文化层面,探寻《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的儒学要素。关键词:《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庸一、《抱朴子外篇》简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抱朴子》是葛洪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子书之一。其中外篇内涵丰富,既言社会、政治、法律,也谈文学。关于文学的阐述主要集中在《钧世》《尚博》《辞义》《应嘲》《喻蔽》《文行》等篇。二、葛洪文论中的中庸之道要研究《抱朴子外篇》的文论思想,理清葛洪的各方面的思想来源是十分必要。葛洪的知识博览五车、铄古切今。《晋书?葛洪传》评“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从他的家学和师承也可看出此点,《抱朴子?自序》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易》??但贪广览,??,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葛洪杂糅各家,思想难免博杂,但仍可理出一条主线。《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可见儒家对葛洪思想和外篇文学理论构成的至关重要性。再者,葛洪家学和师承都来自儒学,葛洪祖父“有经国之才”,父亲“以孝友闻,行为士表”,家学具有浓重的儒学底蕴;其师郑隐被葛洪等人尊为大儒士,而教师鲍玄学咨询享誉儒林。从这两方面来看葛洪思想皆来自于儒学,而儒学的统治地位又构成“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的文化现象,儒学为正经之海洋,百家为增胜之川流,虽出处各异,最终却仍汇于儒学,为儒学所用。《自序》中也提到《抱朴子外篇》属儒。因而以儒家的文学传统来探究葛洪的文论思想渊源应更为贴切。纵观外篇中阐述文学的理论,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评价文章要从古今、文质等多方面看,而且指出各自的优劣,思虑周全。由此可看出其评判留有余地绝不一棍子打死,尽量做到公正全面的批判原那么。这种不偏不倚、辩证对待的思维方式特别容易使人联想到贯穿儒学一直、孔门最高之道――中庸。“中庸”二字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对以儒学为家学启蒙,并师从儒士郑隐、鲍玄的葛洪的妨碍非同一般。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传统诗学便是温顺敦厚、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反映在文学理论便是温文尔雅,即要求文章内容和方式相得益彰,到达和谐统一的效果。葛洪的对中庸在文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应用较为明显。首先,葛洪在品评作品时,从文学创作的时间、作家涵养与风格、文本内容与方式等多个方面进展考量,并指出各方调和者才为上品,“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y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其次,在古今文之辩中,《辞义》篇有较为集中的阐述。葛洪并未完全偏向一方,而是全面把握,从方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古今得失,主要观点概括为从开展的角度看,今文在方式上略胜一筹,这是对文学体裁和方式的认同,也是对文学特质的进一步认知。但言语和方式运用不当,语言冗杂,“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或浅薄无味,“妍而无据,证援不给”,使得内容不能到达古文“臧否世事,言人间得失”的作用和效果,“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就相当于“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蕙不救冰寒之急”,故而倡导言之有物,反对华而不实。在葛洪看来,过于侧重内容,忽略文学开展规律,那么堕入复古主义,成守株之徒;假设过于侧重方式,忽略内容的实际作用,那么堕入方式主义,文章毫无价值可言。可见葛洪追求的是一种温文尔雅辞义互长的和谐效果,”即“繁华日韦晔,那么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那么侪玄渊之无测。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跨越时空来讨论文质关系,注重文与质的互相配合,这有力的批驳了当时贵古贱今和尚今忘古的两种文学鄙见。与说作者在这里比照古...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