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型教学理论《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制定该标准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拓展学用渠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中制定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目前,任务型语言学习方式(Task-basedLearning,简称为TBL)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十分盛行,比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提出了“任务型”语言学习模式,同时也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兴趣。一、任务型教学的背景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1.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认为:教育应从教师、教材、课堂转移到学生、活动和社会。学习的目的并非记住僵化的条条框框,而要解决个体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服务于个体乃至社会群体。为此,确定了教师的角色仅为旁观者、组织者。2.习得与互动理论习得与互动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指创设类似学习母语的真实环境,是一种轻松无意识的师生、生生及学生和环境中的互动关系。互动使学生学得的材料具有实践性。克拉申认为:输入材料稍稍超过个体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更有利于互动的产生和学习习得能力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英籍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在印度南方Bangalore地区对8-12岁的小学生进行了一项历时5年的交际法实验,并提出语法知识可以而且必须会在交际活动中“学得”(pickup)。S.D.Krashen(1982)认为,大量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掌2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语言学家HerbertH.Clark(1996)说:“Languageisusedfordoingthings.”学习语言既不是背诵孤立的单词,也不是熟记脱离语境的句子,更不是记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应当教会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Ellis(1990)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andinteractionhypothesis)。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合适的输出的机会。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包括“变化性互动(modifiedinteraction)”的各项活动,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从而自然地、有意义地促进对目的语的习得。3.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者能用语言描述对象、陈述观点或感悟材料的内容及深层内涵,即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语言运用时不但受规则制约也受文化习俗的限定。语言运用能力既要顾及语言的正确性,更应涵盖语言的得体性。在我国,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和设计,以及在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这一热点现象的形成体现了语言交际教学思路(CommunicativeApproach)已日益成为英语教学的主流,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英语学习过程研究的成果。目前英语教学交际思路已被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普遍接受。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对交际思路的认识与运用存在着不少误区。为此,交际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应用为切实地、有效地在我国教学实际中贯彻交际教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4.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尊重人、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