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一、定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二、分类: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症的90%以上;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它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家族遗传病史,女性多于男性。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三、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为:周身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1、周身疼痛: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另一个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是骨折。因为疼痛,患者常常卧床,运动减少,常常导致随后出现的周身乏力感。2、身长缩短、驼背:在无声无息中身高缩短,或者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有时身高缩短5-20cm不等。3、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缩短寿命。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踝关节等。4、呼吸障碍:严重骨质疏松症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常导致脊柱后凸、胸廓畸形,胸腔容量明显下降,有时可引起多个脏器的功能变化,其中呼吸系统的表现尤为突出。四、峰值骨量:在女性28岁、男性32岁以前,骨量处于增长年龄段,在随后7-8年为峰值年龄段。峰值骨密度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但也受后天营养、运动、光照、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快速增长时期和绝经前后应该适当干预估量变化。女性绝经后第一个10年骨丢失最严重,尤其在绝经后头3-5年中骨量丢失更快。五、发生机理和病因:成年期前获得的峰值骨量的高低和成年后的骨量丢失的速度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下列因素影响峰值骨量和骨量流失速度:1、活性D减少;2、甲状旁腺激素增加;3、降钙素减少;4、性激素减少;5、维生素K2减少;6、皮质类固醇升高;7、遗传因素;8、有多种成骨细胞因子及破骨细胞因子对骨形成与骨吸收有着调节作用;9、营养因素:钙减少、蛋白质减少;10、运动和失重(制动);11、吸烟、嗜酒、过多的咖啡因摄入。六、诊断:1、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依据:测量骨密度数值下降及/或低能量外伤后出现的骨折(脆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双能X线设备(DXA)测得的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低于峰值骨量2标准差(-2SD),或者骨量下降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普通X线片一般骨丢失超过30%以上才能被发现。2、实验室检查:检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尿中有关矿物质含量与钙、磷代谢调节指标,以评价骨代谢状况。临床常用的指标有血钙、磷、镁、尿钙、磷、镁,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3。疑似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者,可选择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血清蛋白电泳,血、尿轻链、血皮质醇、24小时尿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以及骨髓穿刺骨活检等,以至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3、骨质疏松诊断程序:(1)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病史及临床症状,用生理年龄预诊法作初步诊断。生理年龄预诊法分度临床表现年龄骨量丢失(%)相应标准差男性女性骨峰值30~3930~390正常64±849±71~12骨量减少有症状(轻)72±859±713~24-1SD~-2SD骨质疏松疼痛、驼背、可伴有骨折80±869±725~36-2SD~-3SD严重骨质疏松疼痛、驼背、一处以上骨折88±879±737以上>-3SD(2)作骨密度检查,根据测量结果和上述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极其严重程度。(3)配合生化检查、X线片等手段作鉴别诊断,判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还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如果测量骨密度结果正常,或没有到达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水平,而出现了某个部位脆性骨,还是要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测量部位与骨折部位不一致造成,也可能与其他一些原因造成,患者依然需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七、鉴别诊断:骨软化症、骨硬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畸形性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