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学习难点】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自主预习】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知识链接讽喻诗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目标导学一:《石壕吏》1、给下列字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赏析文章2、阅读文章,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4、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6、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7、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8、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9、“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10、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目标导学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指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