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2020.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9年秋冬季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又称COVID-19,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与COVID--19病毒不同,2002年SARS和2012年MERS病毒被控制住是因为它们只在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率很强,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率却很弱,因此只要限制人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就可以有效受到控制。而目前所见COVID--19病毒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疫苗尚在临床实验中。要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2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摘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有删改)材料二:2009年的H1N1流感病毒在6个月内就感染了全球10亿人口,而COVID-19新冠病毒也是类似的一种流感病毒,但它的传播率要比H1N1还要更强一些。所以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病毒传染的初步阶段。COVID-19新冠病毒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它是不会消失的,它会变成我们人类的一部分。2020年6月18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并上传至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数据库(GISAID),并指出3组6月11日采集到的样本带有D614G突变。D614G突变就是病毒的s-protein(刺突糖蛋白)上面有一个614的位置从精氨酸转换变成酪氨酸,这个突变会使刺突糖蛋白在这个病毒表面形成一个三聚体,三个刺突头形成三聚体这样一个立体的结构,使它更稳定,刺突糖蛋白就不容易从这个病毒表面掉下去,从而增加了病毒的感染力。研究人员统计,D614G毒株占所有新冠病毒的比例从年初的0%到3月的26%,4月升至65%,到了5月已达到70%,成为世界主流毒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ResearchInstitute)病毒学家崔慧云(HyeryunChoe音译)的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文章表示,D614G的突变,会让病毒的棘状蛋白(spikeprotein)增加,并使蛋白更加稳定、更容易侵入人体细胞;S蛋白出现D614G突变的假病毒感染能力提高约9倍。不过,该研究并未对D614G突变会否加重患者病情、会否增加致命性做出结论。(摘编自财新网,有删改)材料三:通常来说,像流感病毒不适合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于低温干燥的气候才适合大量繁殖,因此流感多半在春季发生,夏季疫情降低,秋冬交替之际则疫情攀升。从迄今得到的证据来看,COVID--19病毒可以在所有季节和地区(包括气候炎热潮湿地区)传播。从尚未构成大流行,到绝对有大流行的潜力,到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