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简单说课】山地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地。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观察火山喷发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制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所成地貌。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和练习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3.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及背斜和向斜所成地貌类型。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结构。【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重难点突破】用自制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具准备】背斜向斜示意图、断层模型、火山构造示意图等【课时安排】2课时用心爱心专心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形态万千、秀美高大的山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介绍】提起山地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山地又称山岳,它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山地。【板书】一、褶皱山【设问】:当地壳运动时,水平的岩层受到水平及压力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在讲课时利用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板书】1.褶皱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的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随后出示展图)【板书】2.褶曲的组成:背斜和向斜【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