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1)亚显微结构的概念。(2)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3)细胞质的组成。(4)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的结构和功能。(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2.理解:(1)细胞膜选择透过的特性及三种运输方式。(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相互转变。3.掌握:(1)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二)能力训练点培养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树立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四)学科方法训练点1.以直观图像模式化表达结构的方法。2.图文结合记忆生物结构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交换的方式。(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3)染色质的组成及其与染色体的相互转变。2.难点:(1)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流动性。(2)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立体结构。(3)染色质与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过程。3.疑点:(1)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细胞液的概念。(3)染色质与染色体的不同。4.解决办法(1)通过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易于接受。(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绘制结构简图,增强对图形的把握。(4)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结构的特点。(5)适时练习,巩固理解。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考,使学生通过观最、阅读、练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五、教具准备课时目标(文字),细胞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图像),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及细胞膜结构(图像),木材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向下游(图像),白糖随船从河的上游漂向下游(图像),船载着货物从河的下游开向上游(图像),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立体结构模型,试管及一块大绸布,线粒体和叶绿体比较表(表格、文字),细胞及细胞核(图像),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图像),作业(文字)。六、学生活动设计观察挂图、模型等,理解抽象结构的构成及特点。阅读教材,包括文字和图形。绘制分析结构异同。比较分析结构异同。完成课堂练习。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①亚显微结构的概念,②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③细胞质的组成。(2)理解:①细胞膜选择透过的特性。②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相功能。③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能力训练目标(1)观察能力、想象能力。(2)对比分析、归纳能力。(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了解亚显微结构的概念。通过CAI展示一个只表示出细胞膜(或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细胞图(其他结构用点表示),让学生说出这些结构的名称,并提问学生:怎样才能看到。这些结构?学生一般会回答:显微镜。教师习以给予肯定,但立即指出那是光学显微镜,把细胞放大几十倍、几百倍,得出显微结构的概念。没问:如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它可以放大儿千倍、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观察到的细胞又是什么样的呢?CAl显示一个与教材P·20类似的细胞图,学生在欣喜之余会感到观察得更清楚,结构也更复杂了,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这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再通过CAl或挂图展示动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并简略说明。2.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其原生质的最外层都是细胞膜。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再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呢?然后通过CAI(或板面)显示一个磷脂分子结构图,说明它有一个环状的头部和两条长链构成的尾部。再依次出现若干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分子层,并向学生说明,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构成磷脂双分子层,再显示另一层磷脂分子层。指出其环状头部在两侧,长链的尾部在中间。再单独显示一个一个的蛋白质分子(其颜色与磷脂分子相区别),让蛋白质分子逐一运动到磷脂双分子层中,配合说明某个(或几个,下同)蛋白质分子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时,这个蛋白质分子是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时,这个蛋白质分子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