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17课《校园合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观察人物动作表情,学会用泥塑的造型方法表现两人以上的人物动作及组合。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利用捏、压、撕、搓等泥塑造型的方法表现校园中值得记忆的场景。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愉快的泥塑创作中体会教师的关爱之情,同学的同窗之情,以及对学校的感恩之情。教学重点:用泥塑的形式,用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教学难点:2人以上人物造型的组合。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联系生活:播放校园生活视频,激发学生联系自己,回忆自己美好而快乐的校园生瞬间,并引出课题《校园合影》——板书课题二、图片展示,激发情感1、出示同学情照片观察同学们在做什么事情,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并引导学生发现,动作、表情,可以表达人物的心情,认识人物创作中动作表情的重要性。板书:动作、表情。2、出示师生情照片观察照片中师生的动作表情,体会其心情。进一步感受到世界上最动人情——师生情,进一步体会动作、表情在人物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三、探究范作,学会表达1、出示泥塑人物作品,说说最喜欢的那幅作品,看看作品中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表达的,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2、通过作品,比较泥塑人物和我们真实的人物有哪些不同?揭示夸张并板书。发现夸张是我们常用的创作方法,可以让人物的动作表情更生动。3、对照作品实物,小组探究方法。每组有一个泥塑人物作品,带着问题小组探究技法,你会用泥塑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吗?泥塑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身体的各部分怎么制作呢?可以提出你在制作过程中认为比较困难的部分大家一起探讨!4、出示微课,回顾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明确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学会人物组合。四、艺术实践,教师指导。运用泥塑的方法,用你的创意,为老师和同学记录下难忘的校园瞬间,注意夸张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五、小结作品,升华情感作品展示,表达自己的创作过程,抒发其中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用艺术创作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六、拓展应用,提出希望通过图片展示立体的人物作品,学生知道今后的课堂方向,对艺术创作充满期待。学情分析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教学,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美术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美术课的喜爱。在我开展的陶艺课当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泥巴的喜爱,绝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与一些研究心理,人类学的人一起探讨,大家认为这里面应该有深层次的原因。人与泥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比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更久远。就像,我们说梦话是不需要主动思考的,通常被称为潜意识。我们祖先对于泥的情感,也已经成为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在与泥的接触过程当中,能在潜意识层面激发我们很多的情感。我们知道,作为孩子最喜欢玩的就是和泥,用泥去进行各种的创作,那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的掌控。有时我们成人觉得泥巴脏,甚至是对衣服的脏,用理性切断了孩子的对自我的理解,对手,对世界的理解。另外,学生目前课上的陶艺活动,只是整个中国陶艺的入门的引子,是引导学生喜欢陶艺甚至是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引子。我们一定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去看待,重视小学生的陶艺活动,最好能够全面进入课堂,替代橡皮泥,太空泥等工业化产品。这节课试着引导孩子们发现学校中的情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我们的学校很重视理性化的思考,学生的快乐,伤心往往是与量化的指标而对应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发生,被我们忽视了,因而孩子们也就忽视了。作为孩子,疲倦时能得到一个抱一抱,背一下,是快乐的。伤心时,能够得到一种平静的抚摸那是快乐的,能够在一个人的怀里大哭,那是最感动的。能够拉着手做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是快乐的。这些原始的情感,是超越人类历史而存在的,已经成为人的基因,生物化学的一部分。只是在礼教之后,尤其是工业化时代之后,被忽视了。我们现在重提教育的情感目标,我想我们的艺术学科是有优势的,应当在现有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发掘情感的唤醒和表达。这节课,我在注重作品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