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多,渐成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中小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加强校园管理就成为预防和消解校园欺凌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校园欺凌有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之分,呈现出低龄、女生暴力倾向走高和隐性伤害加剧等新特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是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并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构建各项长效预防机制,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PCR三级学校管理系统,有效预防和规避校园欺凌现象。[关键词]校园欺凌;学校管理;对策近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渐成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和社会对校园欺凌现象极为重视,但此类事件在校园生活场域中仍频繁发生。因此,加强校园管理就成为预防和消解校园欺凌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类型1.概念界定校园欺凌其实并非新鲜话题,在学校场域中总是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客观存在。学界对此一直关注,许多学者对此也曾专门研究。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却莫衷一是。2017年11月,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共同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中小学生欺凌作出明确界定,具体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2.校园欺凌的类型通过对上述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校园欺凌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直接欺凌。指的是一般意义上具有直接表现形式的暴力行为,即带侮辱性的身体侵犯,甚至是敲诈、勒索、抢劫等性质恶劣的行为,此类行为在学校场域中极为常见。二是间接欺凌。相对于直接欺凌而言,隐性暴力也称“冷暴力”,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言语第1页共7页欺凌,指的是使用恫吓、嘲讽等不文明语言对他人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1];二是精神欺凌,精神欺凌即故意拉帮结派而疏远、轻视、孤立和排挤他人的行为。尽管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及其实施程度存在很大差别,但不论是直接欺凌还是间接欺凌,最本质与核心的特征是其“暴力性”和“蓄意性”。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不仅会损害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还会干扰学校教学秩序,产生教育信任危机,也极易诱发青少年犯罪,从而破坏千家万户的幸福,危害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由此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计的。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特征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校园欺凌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持枪械施暴于同伴的行为较发展中国家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校园欺凌发生地点大多在校内,遭遇欺凌的往往是同年级或低年级的学生[2]。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都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持续性、危害性等共同特征。笔者针对近年我国中小学校园内发生的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发现还具有以下新特征和趋势。1.呈低龄化趋势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提前形成,独立人格成熟点提前,会比以往同龄人成熟得多。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可以发现涉事双方年龄层次偏低,一般都未满十八岁,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校园暴力涉及者年龄分布方面,Lien等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无论男女,校园暴力发生率均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3]。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确自我人身安全的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实施欺凌行为。2.隐性伤害加剧校园欺凌事件不仅表现为身体的伤害和摧残,有时会表现为当众辱骂、背后诽谤、人格侮辱等,更有甚者,欺凌者还会将这些欺凌行为拍摄视频上传网络加以炫耀。当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后,经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既不敢向教师反映,也不愿向家长提起,往往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了更大的隐性伤害。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在此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使受欺凌者很长时间难以走出事件的阴影,同时欺凌的发生也会给周围同学带来心理恐慌。此外,若未对欺凌者及时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