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0页中药学精华浓缩版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4单元总论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及载药数量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首载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3、《新修本草》: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本书载药850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首创图文并茂编撰模式。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著。简称证类本草,宋代。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6、《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著。清代,本书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7、《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二、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四气药圈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含义: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确定依据: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第2页共30页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0页所示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二)五味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临床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又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坚含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