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1页第三章中学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学习目标:1.了解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2.构建中学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3.拓宽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视野。4.掌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一、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意义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们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我国生物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纲》虽经多次修订,但侧重点一直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严密的科学体系、扎实的“双基”,在此基础上要求掌握书本上的基本技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和科学对教育的要求的提高,《大纲》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本次生物学课程改革制定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具有时代特点,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二、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与原教学大纲的对照(一)内容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所关注的重心明显不同。第2页共11页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1页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是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教师应该实现的“预期目标”;是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是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二)价值取向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以下变化: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课程实施与开发;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二)具体比较《课程标准》给出了相当详细而又针对性强的实施建议。其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像过去的教学大纲,要么不加指导,要么面面俱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理念,重点突出地从“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在强调“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特别通过具体案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如何进行评价提出操作性比较强的建议,并提倡采用“档案夹”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三、《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比较《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高度概括。(一)知识方面第3页共11页第2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1页1.原《教学大纲》要求(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课程标准》要求(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