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14—2006(2011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outdoorwastewaterengineering宣讲主要内容(一)、当前室外排水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1)工程设计招标虽然表面上采用招投标方式,但喑箱操作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上升的趋势。2)工程设计招标中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中标价低于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允许最大折扣八折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政府委托的设计项目的设计费过低,也无人干预。3)业主的要求就是原则、标准,设计单位往往处于技术失控的被动状况。4)走出国门承接设计任务的经验不足,对世界各国所用标准、规范、程序等方面比较生疏。5)对必要的设计资料收集重视不够,没有勘测资料做设计的现象仍然存在。6)设计进度普遍偏紧,粗制滥造、设计深度不符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缺少精心设计与技术创新。7)设计规范、标准修订周期偏长,编制费用过低,组织编制人员较困难。(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2011年,住建部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对351个城市的调研,发现在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1、分析受涝原因:1.1、城市城镇化速度过快,排水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城市镇化进程加快,地面建筑如雨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全国城市绿地面积大量减少,以北京为例:在1958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64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314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49.1%;198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75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26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34.7%;199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104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24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23.1%。为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比较纯的绿地的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是沥青道路的话,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绿地减少,硬化地面聚增现象非常严重。中华建筑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韩选棠,曾前往内地多个城市考察。发现不少县、镇、乡开始学习大城市,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建街道,不少原生态的沟渠甚至是农村居民的院落,也逐渐被“水泥化”。韩选棠认为“这样的城市化是盲目的。”1.2、排水建设标准偏低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所限,我国城市的雨水管渠设计重期相对偏低。全国城市早期设计排水系统的重现期一般取一年左右,2006年后有的城市将设计标准提高了一些。1.3、排水系统老旧1.4、雨水调蓄能力小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陆军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峰值过后再从调蓄设施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在调蓄设施中对集蓄的雨水加以利用。城市雨水调蓄的另一种形式是将雨水存于地下,通过大面积保留透水性好的绿地建设透水地面以及地下蓄水池来留住雨水,一方面减少需要排出的水量,另一方面将雨水转化成水资源留存起来。1.5、排水系统管理不善对于城市雨水设施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排除万难水设施长期疏于管理造成的。日前,很多城市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排水管沟大多还是合流制系统,雨污水在同一管沟中泄流,雨污水中没有随流冲走的沉积物就积存在管道中,即使是分流制的雨水管沟,降雨初期也有大量污物被带到管沟中沉积下来,随着年代越积越多,开成了淤塞,不仅使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少,还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为减少。还有一种情况造成排水不畅是雨水口的堵塞。我们有些城市环境卫生不好,道路上垃圾杂物多,一下雨这些杂物常常被雨水汇集到雨水口,然后雨水口就被封堵。2、排涝的对策2.1、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