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课堂人教版新课标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这就是所谓的“生成”。透视“生成”,我们看到其中包含的偶然性,不可知性,不可复制性,全因“契机”的难得,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在偶然当中,也包含着一种必然,一些潜在的规律。一、有精致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教学有预设的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此外,还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并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案,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动态推进。例:《灰椋鸟》第5自然段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师: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是黄昏,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教师配乐诵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陶醉了吧。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书(声情并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有备而来,顺势而导,从而生成了许多精彩。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很多老师追求生成的课堂,甚至片面地以为预设只是一个形式,因而造成所谓的生成,实则是以降低学习目标为代价,有些老师打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旗号,对学生可说是亦步亦趋,导致走入了生成的误区——生成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生成的结果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