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理解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理及方法。【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本小节主要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材是利用著名的“生物圈Ⅱ号”实验室引出的。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教材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要点: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这是它与生态平衡的区别;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教材分析了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讲述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特点。关于恢复力稳定性,教材首先通过实例阐明了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然后讲述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说明这两种稳定能力同时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且存在相反的关系,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又一次提到了“生物圈Ⅱ号”实验室的实例,指出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必要性,接着举例讲述了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些措施。并说明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想法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综上所述,本小节的知识结构如下:问题全解:117.如何理解“生物圈Ⅱ号”实验?(1)科学家们之所以建造“生物圈Ⅱ号”,是为了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2)“生物圈Ⅱ号”中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有土壤、水源、空气、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应有尽有。(3)在实验过程中,“生物圈Ⅱ号“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造”生物圈I号“的混凝土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同时,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都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少。118.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这说明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上达到了相对稳定,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如图8—7—1)。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它的功能。因此,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即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趋于平衡。图8—7—1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达到相对稳定时,生态系统就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或者当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能够恢复到原状,即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119.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自动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中,生物分解主要以微生物为主,微型动物为辅,某些植物也有这种功能,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