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本节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本节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3.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4.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2.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重、难点】重点:1.结合实例认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2.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难点:机械效率问题的计算,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教材分析】机械效率是在简单机械、功和功率等基础知识上构建起来的新概念,既是前面这些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热机效率等概念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它和功率一样,也是反映机械做功性能的重要物理量。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一、复习提问1.在物理学中,把与的乘积叫做功。2.功的计算公式:W=,其中W表示,F表示,S表示。3.功的单位是,还可以写为。温习知识,为本节所学知识打基础。投影二、新课教学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6页的【观察】栏目。问: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引出额外功)。最后,师生共同理解三种功(2)结合第3节中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3)学以致用:a.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_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b.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__功。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6页的【观察】栏目。通过讨论、思考、比较、分析得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获得三者之间关系的信息。学生做填空题。实物投影。PPT展示。2.机械效率(1)提出问题在刚才所列的三种运沙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差。为什么?(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a.机械效率的概念、公式;想一想、议一议。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三、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引出以下:(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机械效率有单位吗?(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是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效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应如何?通过教科书第87页的【活动】栏目,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练习。PPT展示问题。例题分析如图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解:人做的总功等于人拉绳子的力F乘以在拉力作用下绳子的自由端被拉上去的距离s。人拉绳子的力F=250N,s=2×h=2×2m=4m,h为货物提升的高度。通过习题自主探索机械效率的解题思路。黑板演示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Fs=250N×4m=1000J有用功只是克服货物重力做的功。货物所受重力G=400N,提升高度h=2m。则=Gh=400N×2m=800J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1000J-800J=200Jη=(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安排/)×100%=(800J/1000J)×100%=80%总结:由例题得知,只要我们知道了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者中的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