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补充案例A: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补充案例B: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利用课文案例1: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利用课文案例2: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我认为:“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通过这样具体的案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本节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的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的知识体系,展示人地关系。四、思考讨论:佛山农业发展主要受那些区位因素影响?现在形成什么农业地域类型?建议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补充案例]案例A2001年,全国柑桔生产适逢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