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与酶学情分析:学生对酶有一些感性认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与酶之间的重要联系。教材分析:这一节是新陈代谢一章的第一节,引言部分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但又必须理解,因此教师应采用承前启后的过度性语言,给学生阐明引言部分的观点。酶的概念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教材将它和酶的发现联系起来讲,讲酶的发现史,应突出体现“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推动科学发展”这一观点,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自学酶的发现史入手,讨论归纳这一科学观点和酶的概念。酶的特性这一部分是这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课件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然后由学生讨论和总结,这一部分应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但受课时所限,学生分组实验应在课后单独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酶的发现过程,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2、酶的特性。教学难点: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用具: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教学方法: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引言: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高中教材的重中之重,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但以前讲的都是个体水平上的新陈代谢,这一章,我们要从细胞水平上学习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变化的总称,而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在核糖体上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在叶绿体中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糖类;在线粒体中将糖类等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等都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而不需要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这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强大的催化剂——酶。今天我们就讲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讲述: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有关人对食物消化的知识,食物的消化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是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对脂肪的乳化等,它是将食物磨碎,改变食物的形态,但不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一个物理过程。而化学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不溶于水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科学史上关于是否存在化学消化,有一个有趣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然后讨论如下问题。(讨论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巧妙之处在哪里?(参考要点)实验的巧妙之处是设计了一个小巧的金属笼,让鸟胃不能磨到笼内的肉,但胃液可以进入笼内消化食物。(讨论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些事实说明酶是什么?(参考要点)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讲述:从酶的发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推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酶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酶的最新概念是什么呢?(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强调:1来源2功能3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过渡:酶能使化学反应迅速进行,而本身性质不变,这是催化剂的共同点,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学实验五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有条件最好用课件演示或演示实验)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学生自学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结论: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需要说明的是: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学生自学实验七实验结果证明,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让学生看书本50页图3—3和图3—4,对曲线进行描述,而后强调:任何酶都有最适温度和pH,低温、高温、过酸、过碱都可明显降低酶的活性。但高温、过酸、过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