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补充习题第1页(共23页)第一篇教学内容1.课程主要内容(1)人因工程学概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人因工程学的发展;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2)微气候环境。微气候的要素及相互关系;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受;微气候对人的生理影响;微气候与工作绩效;改善作业的微气候环境(3)照明环境。光的物理性质及度量;视觉特性;照明环境对作业的影响;工作场所照明设计;(4)噪声环境。声音及其度量;噪声及其对人的影响;噪声评价指标及标准;噪声测量;噪声控制。(5)色彩环境。色彩的含义、特性;色彩混合、色彩表示方法;色彩对人的影响;色彩调节与应用(6)空气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粉尘;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工作场所通风与空气调节。(7)体力工作负荷。体力工作负荷及其评定;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作业时的氧耗动态;;劳动强度分级。(8)人的信息处理系统。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反应时;影响反应时因素;提高反应速度的措施。(9)工作疲劳。工作疲劳的含义、特点及分类;疲劳产生机理;疲劳测定方法;降低疲劳的途径(10)脑力工作负荷。脑力工作负荷的定义、评价方法、预测方法。(11)人体测量。人体测量概述;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12)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设计一般要求;作业空间设计中的人体因素;作业姿势与作业空间设计;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13)人机系统。人机系统概述;人机关系演变;人机功能比较和分配;人机系统类型;人机系统设计思想与程序;(14)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概述;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听觉等信号的设计;控制器的设计;显示与控制组合设计;累积损伤疾病与工具设计;人与计算机界面设计。(15)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人机系统评价概述;连接分析法;海洛德分析评价法;人机系统分析评价方法(16)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人机系统的可靠性;人机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评价;人为失误定义、分类、产生原因;事故产生的原因;事故预防。2.基本要求(1)了解人因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人因工程学研究的主要问题。(2)了解人生理及心理特点,了解作业环境、人机界面和场所、人因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3)掌握作业环境构成要素,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环境测定方法、环境评价方法;(4)了解人的体力工作特点,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作业时的氧耗动态;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工作负荷及其评定。(5)了解脑力劳动负荷定义,脑力劳动过程。掌握脑力负荷评价方法,了解脑力负荷预测方法。(6)了解系统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要求,掌握系统评价方法,掌握人为失误及事故产生原因,学会用事故树法分析法。(7)掌握人的作业规律,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系统考虑人因工程设计问题;(8)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程序,并运用该方法,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加深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9)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并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3.课程知识重点第2页(共23页)1)人因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2)作业环境构成要素,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环境测定方法、环境评价方法。3)体力工作负荷及其评定。人的体力工作特点,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作业时氧耗动态;劳动强度分级。疲劳测定方法。4)人的信息处理系统。5)脑力负荷的测量与预测方法。6)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7)不同作业姿势及不同作业场所的作业空间设计。8)人机系统分析、设计及评价方法。9)显示器与控制器设计。10)人机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评价。第二篇习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1.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B)。A.人和机器设备B.人、机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人、机器和环境D.人与广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2.不属于能量消耗测定方法的是(C)。A.直接法B.间接法C.观察法D.相关估算法3.马斯洛的需要层析理论中最低级的需求是(A)。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C.安全需要D.归属的需要4.人机工程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