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后,迫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赢得人民的支持,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力,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带来严重弊端,模式日益僵化。2.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爆发,给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美国成功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失灵,由此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减弱国家干预。3.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先后经过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由于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虽全面否定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和评价。2.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意义。3.概述“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4.评价“斯大林模式”在现实中的经验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1(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特点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控制社会的运转。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开始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4.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③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